去年4月,全国首个“法律机器人”在昆明亮相,仅用3分钟,“法律机器人”就能免费为市民提供一份详尽的法律咨询意见和法律分析报告,这一凝聚千万案例和律师经验的智能平台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一年来,“法律机器人”干得怎么样,有没有变得更加智能强大,是否让公共法律服务更加亲民、便民、高效?
“法律机器人” 引爆智慧司法
去年,全国首个“法律机器人”在昆明面世。该平台由昆明市司法局与北京律品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西山区、五华区、官渡区作为首批试点,“法律机器人”进入试点地区的司法局和政务服务大厅,正式上岗值守。
记者在位于昆明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厅的一台“法律机器人”终端机上看到,进入咨询页面,婚姻、借贷纠纷、劳动纠纷、继承、交通事故和工伤赔偿被进行了分类,选择相应问题后,会出现多选和填空内容,完成填空后,便可获得一份长达万字的法律分析和意见指南。指南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包括保持什么样的主张更有利、需要什么证据材料、流程手续等,以及相似案例、常见问题和所涉及的法规。
北京律品汇科技有限公司CEO武侠说,这样一份详尽的法律咨询报告,普通律师至少需要准备3天,而借助法律机器人仅仅需要3分钟,方便高效。
去年“法律机器人”在五华区试运行后,1个月内法律咨询数量从平常的200起猛增到3000起,咨询量超过了10倍。而截至今年4月底,“法律机器人”已经提供法律咨询13.5万人次。
市民借助平台4天解决法律纠纷
法律机器人到底好不好用,用户最有发言权。今年29岁的王女士家住永顺里1号院小区,去年她从原单位离职时和单位因为用工合同发生了劳动纠纷。王女士说,入职后公司没有及时为她签订劳动合同,按理说公司应该给予相应补偿,但因为她缺乏法律知识,维权一直久拖不决。
去年年底,王女士来到永顺里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使用了“法律机器人”终端平台咨询。“我不仅拿到了一份详细的法律咨询报告,还通过法律机器人联系上了一位律师。”在律师的介入下,王女士通过劳动仲裁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整个过程只花了4天时间。
武侠说,昆明作为全国首个试水“法律机器人”的城市,智能化自助式法律咨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国多个省市司法部门都派员到昆明“取经”,云南省司法局官方App“云南掌上12348”也已上线“法律机器人”。
公共法律服务有刚需也有痛点
武侠说,人们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百度每天有上亿人次搜索法律问题”。事实上,公共法律服务和公共交通、医疗、教育一样,是一种刚需,但相比起公共医疗和公共教育,公共法律服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以往,只有律师能够提供法律咨询,而如何选律师就是一大难题。普通市民对律师不了解,而且大部分市民没有付费意愿。“法律机器人”可以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得到法律咨询服务。由于智能平台拥有不断更新完善的数据库,咨询报告有来自律师、法官和法律文书的支撑,干货满满,相当于为用户派了一位大“律师”。
智能法律服务会不会抢了律师的“饭碗”?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借助法律机器人提供法律咨询,省下了律师值守坐班的时间,同时增加的法律咨询量为律师提供了案源,智能法律服务平台和律师是一种良性互补的关系。
两次升级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
据昆明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继去年推出全国首个“法律机器人”后,已经升级两代,服务更加智能强大。目前升级打造了功能更为强大的“智慧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智能互联的形式实现了24小时在线“零距离”服务群众。
升级首先体现在便捷性上。除了分布在全市各区司法所、政务服务中心的智能平台终端机外,市民可以通过扫码关注“昆明掌上12348”公众号,或者在微信“城市服务”板块上,直接用手机获取公共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只是一个入口,打官司都是从法律咨询开始。”武侠说,目前昆明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平台还开发出了智能文书诉状服务,婚前协议、离婚协议、财产协议、交通事故起诉状这些曾经律师才能代为书写的文书,市民都可以借助智能文书诉状服务“自助”完成。接下来,平台还会开发出合同板块和协议板块,方便市民自助生成合同和协议。
在新开发的“律师咨询”板块,市民可以查询到全市各区的律师事务所,其中包括律师姓名、电话、执业年限、擅长专业等信息。
下一步,平台还会不断优化法律机器人知识库,开发更多公共法律服务功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智能平台走进每一位市民家中,更好地服务群众。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