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鼓吹的“口碑为王”,会不会让文艺片成为新的市场泡沫?


 《宝贝儿》票房不佳,既有杨幂的错,也有文艺片的“错”。杨幂的错是显性的,文艺片的错是隐性的,显然后者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形成了一种误导。

文/庞宏波

设计/李丰屹

口碑为王,这是这两年中国电影市场喊的最热的一个词。

之所以市场集体膜拜口碑为王,在于前两年电影市场粗放式增长和电影观众理性化观影产生了矛盾,因此在转折期口碑突出的影片理应会突围。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市场趋势,让“口碑为王”开始步入极端,甚至对部分影片类型的混淆,反而让“口碑为王”形成了一种市场误导。

今年电影市场观众更为理性,尤其是三四线影院下沉停滞和低价票补的消失,让观众更加依赖口碑的自然发酵。但大量且盲目鼓吹口碑为王,却又形成了新的市场泡沫,这种泡沫迟早也会破灭。

 口碑为王不受用所有影片,

 文艺片存在口碑泡沫

口碑为王为什么不适用于所有影片?

 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市场,想要被主流大众所接纳的都是类型片。 文艺片因为自身受众的狭窄以及对于观影层次的刻意拔高,注定让其不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即便是在文艺气息浓重的欧洲市场,也并非是曲高和寡的文艺片天下。


放在内地,“口碑为王”一词的出现天生就带着使命感。它是为了扭转市场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这就导致了这个概念被刻意放大,而随着时代使命感被弱化,没有有意纠正这一定义,它的负面作用就开始显露。

 “观众前两年被骗的有点惨,这两年就格外的谨慎。” 的确,这两年让曾经市场弱化的类型获得了新的市场契机。例如《冈仁波齐》、《二十二》这样的纪录片则是第一批受益者,因为自身的真实、走心获得了市场的青睐,从口碑到票房都获得了足够多的市场反响。

但这种“高反应”是常态吗?并不是!《冈仁波齐》和《二十二》的确有市场虚高的成分,但也主要是因为自身的品质过硬。但此后同类影片,在“口碑为王”的风口被市场高估,但因为自身的缺陷最终会导致票房回落,甚至因为无法达到外界期待而出现“报复性”回落,反差极大。


 市场本身的商业性,永远不会因为短暂的“口碑为王”被打破。 一些文艺片因为其外在的真实走心获得了影迷的情感加分,从而得到了市场力挺。但其本身的小众性又无法满足大众的观影需求,所以最终的实际表现并无法完全满足预期。

 这就是所谓的“文艺泡沫”,这种泡沫起于市场粗制滥造引发的市场反感,也必然会折于市场成熟后的理性选择。

近两年,真正能够带动市场“增量受众”,突破“文艺片”的受众制约,成为市场爆款的均为高品质的商业类型片。这也是因为普通大众更容易接受艺术性和商业性相对更平衡的电影。

 文艺片从避而远之到主动上迎,

 创作者误判市场风向

曾经,文艺片是一个人见人怕的类型词汇。在整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文艺片更是所有片方极力回避的“敏感词汇”。

打上文艺片的标签,就意味着它的受众会被天然局限。  “一说是文艺片,那就是百分之几的排片,然后几百万的票房就算是卖的好了,然后就是沉闷、乏味各种各样的差评,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挺难的。”


类似于这样的吐槽,是无数文艺片的片方真实的经历。而在喜剧和青春片当道的年代里,文艺片不仅无法获得一个相对公允的市场认可,反而会落的“生活压力那么大,我进影院是来接受思想教育的吗?”类似的数落。

但从去年开始,文艺片就成为了争相被争抢的热门词汇。贴上文艺片的标签,就意味着电影本身的“良心品质”。如果说《芳华》、《乘风破浪》这样的电影被错认为文艺片情有可原,那么《后来的我们》等电影被打上“文艺爱情片”则可能会对市场形成一种误判。这种误判,并不是发生在《后来的我们》身上,而是此后出现的同类爱情类型片的身上,这种滞后误判对于市场的影响往往容易被忽略。


这并非拔高文艺片的调性,而是文艺片定性的不明确,对于市场来说并不有利。  在“口碑为王”的鼓励下,市场转而走入了一个极端。让不少创作者认为更加偏向于自我表达,以为通过高口碑就能完成逆袭。

那么一定程度上,这种市场风向的误导会让部分创作者放弃对于大众审美的满足,也会让整个电影在后期宣发上遇到重重阻碍。

 今年明显可以感觉到的一点是文艺片的确成为了“资本的宠儿”。 首先在投资上,大的巨头公司成为了文艺片赛道的新“种子”,大量资金涌向了文艺片。而在后期宣发上,进驻热门档期,采用病毒式裂变营销,从而对于影院排片形成了一种非市场逻辑的干扰。


但文艺片因此就会好吗?对于大众审美需求的忽视,反而让文艺片在本质上变得更加曲高和寡,这一定程度上是远离大众的。或许,在特殊的节点上大众可以和文艺片相对接,但长期以往必然会让大众再次逃离文艺片。

此外,市场过分信赖豆瓣评分,尤其是以“文艺片”为标签的电影,更是以豆瓣评分作为评价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但豆瓣因为自身用户的文艺属性,在评分机制上必然会有一定程度上的错位,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真实的在线票务平台观众评分,因为自身的“虚高”反而话语权被削弱。但对于整个电影市场来说,更为真实的“观众评分”或许更应该成为市场的依据。

 观众无法区分文艺片和类型片,

 二者错乱导致分裂严重

你说《宝贝儿》究竟是什么片,文艺片还是商业片?

多数观众无法界定,这其实也是目前市场存在的一个问题:文艺片和类型片界定并不清晰。


但不得不说,  “类型片”的外貌和“文艺片”的本质是造就目前《宝贝儿》市场表现迅速缩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宝贝儿》的卖相来看,杨幂主演,刘杰导演、侯孝贤监制可以说兼顾了流量和艺术两个属性。但因为被宣传为“杨幂的转型之作”,《宝贝儿》其实从一开始就被拿来和《亲爱的》以及国庆档后期上映的《找到你》对比,那么《亲爱的》和《找到你》起码都是破亿的电影作品,这无疑让《宝贝儿》的市场期待开始拔高。

尤其是在上映之前,《宝贝儿》连续入围了多个电影节,让市场也出现了本能错判。从首日排片第一就能看出,《宝贝儿》获得了影院的支持。但因为这部电影本身的节奏过于沉闷,再加上杨幂天然的招黑属性,让电影的实际表现迅速回落。

由于电影观众评分不高,所以《宝贝儿》的上座率一直非常低迷。为此,《宝贝儿》的排片开始腰斩,目前在极冷的大盘里单日票房跌倒了百万级别。

这其实就是市场典型的“错判”。与此同时,  观众对这部电影也存在认识误区,绝大多数观众同样把这部电影当作是商业类型片,所以当实际表现和观影期待不符时,结合着杨幂自身的表演黑洞让报复性差评大量涌现。

此前,文艺片被笼统概括为电影内容沉重、典型的“三无”影片,市场表现上相对较高的口碑和极地的票房产出。但后来,随着所谓“文艺爆款”的出现,让大众对文艺片和类型片对界定开始模糊。


以至于很多观众“认题材不认类型”,认为《芳华》、《我不是药神》等商业类型片为文艺片。这种成功案例放在如今的市场里,并没有太大问题。

但对于之后的文艺片,无论是创作者对于大众审美的忽视,还是影院和片方对于电影类型的误判,都有可能让电影因为认知失误而导致“滑铁卢”,同样观众审美期待的落差,对于电影自身口碑也会造成影响。


或许很多影迷并不认为为何要坚持判定文艺片和类型片,也不认为放大“口碑为王”有何不妥。但从长远来看,过分鼓吹“口碑为王”导致类型片和文艺片长期错位,会随着观众理性观影心理的成熟,显露出一定的负面作用。

让影片获得合理的市场认可,才是市场成熟的真正体现。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新媒体矩阵: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新闻|百度百家

企鹅媒体|UC平台|搜狐新闻|新浪微博



媒体鼓吹的“口碑为王”,会不会让文艺片成为新的市场泡沫?_娱乐产业_网拍直播
5
187
0
92

相关资讯

  1. 1、Baby的“姐姐”照片曝光引热议,网友:和黄晓明太有夫妻相3005
  2. 2、史依弘领衔演绎《杜鹃山》红色经典受两代观众期待4960
  3. 3、《古堡之吻》遭恶搞王姬成中国式英语“语主”3447
  4. 4、37岁朱丹庆生与老公周一围秀恩爱,脸贴脸甜出屏幕,力破谣言1075
  5. 5、章子怡拱手,白岩松拜服,张艺谋的“重口味”满足了我的谍战幻想730
  6. 6、《爱遍全球》首千万票房迎金牛!2876
  7. 7、钟汉良谈新《天龙》:演乔峰是对自己的新挑战2454
  8. 8、吴卓林和老婆一起现身街头,两人变得更加消瘦,蹲地吃免费甜品2919
  9. 9、吴樾亮相《血战松山》发布会导演:冲国际经典3063
  10. 10、《宫锁连城》陈晓角色成谜网友调侃何方神圣2455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