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存的根本,以目标为导向,产出价值,不论中间过程,我们常说的努力,是在描述过程。职场不谈努力,只谈结果。
在我们固有的意识里,如果一个人智商情商正常、学习或者工作努力,就一定能出成绩。事实上不是,我们总是会发现有一些人,愿意学习,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产出却非常低。
时至今日,我甚至觉得用“工作努力”来评价一个人已经成了贬义词,不思考做事的目的单纯为完成任务,应激式工作(来一个任务做一个任务)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自我沉浸式满足感,然而老板招你是为了给他创造他想要的利润,并不是给平台让你“自我实现”。
所以职场生存的根本,以目标为导向,产出价值,不论中间过程,我们常说的努力,是在描述过程。职场不谈努力,只谈结果。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职场是一系列规则的组合,职场上混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 掌握规则的前提下定向努力 。不懂规则的努力,比如凭着一腔热血埋头苦干,结果和老板要求南辕北辙。
新人入职场前0-1年,主要是工作岗位职责熟悉,对规则掌握几乎为0;1-4年,则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提炼总结,这时候你规则的掌握程度没有匹配上你的工作经验,很可能越努力越焦虑,持续陷入自我怀疑中。
社会对新人真的很残酷,不是所有的平台和团队都能容忍你去摸爬滚打、犯错踩坑和升级打怪,你觉得时间很多,也许成长速度早就低于行业的变化和公司发展。以前我们总认为,学校跟社会的差异在于人际关系,表现在社会如何复杂,学校如何单纯。但这不是最根本的差异,最根本的差别在做事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学校时,你给学校钱,学校教你学习;职场上,老板给你钱,让你创造利润。
这几个月一直在思考自我成长框架,画了下面这个图。
此图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看得见的工作结果由专业技能和好的工作习惯决定
工作结果决定是否能升职加薪,进而代表了你的个人成就。 工作结果我觉得由专业技能和好的工作习惯决定。
专业技能指胜任这个岗位必须要的硬技能,比如产品经理必须的Axure 画原型、程序员必须的写代码;工作习惯,比如:你接到一个任务是啥也不问就开始干活儿,还是和leader先对齐目的和目标?这两种工作方式对结果影响非常不一样。
工作习惯由通用能力决定。通用能力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快速学习和沟通能力等等。
专业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获得肉眼可见的提升;通用技能,受思维决定,是一个不易察觉,被很多人忽视的东西。
在职场上,我们评判一个人工作能力强不强,更多的是看一个人的通用技能,比如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我不会以你Axure 画的多好或文档写的多好来评判你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现在,我终于找到自己包括有些朋友,为什么看上去很努力,却低产出,其实就是通用技能差而导致的工作方式有问题。而通用技能差是思维方式没有转变和提高,职场发展过程遇到的瓶颈,几乎被困在通用技能上,源于思维方式受局限。
二、看不见得思维方式由外界环境和自我觉知决定
思维方式决定工作习惯,所以如果想改变不好的工作习惯,首先要改变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又由自我觉知和外界环境决定。
(1)自我觉知
自我认知驱动自我觉知,意思是先认识自己,再觉醒,去改变, 你对自己真的了解吗?你可以脱口讲出自己的优缺点吗?你觉得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你对喜欢的人有清晰的描述性词汇吗?
讲真,我觉得很多人都对自己不了解。或者你认识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比如:我在过去长达七八年的时间,一直认为自己喜欢年纪比我大的男孩子,后来我知道我青睐的是成熟稳重理性做事靠谱特质,只是年纪比我大的人具备这几个条件概率更高,让我误用年龄成了条件。
拖延症,其实是潜意识里在抗拒某种东西,但是我们往往会被本身拖延的事迷惑。我在入职DJI之前的一家公司,HR叫我提供收入流水证明和体检报告,我拖了两个星期没提供,称没有时间。后来我收到DJI 面试通过通知,HR让我提供收入流水证明,没一会儿我就操作完毕。表面上我在之前公司是拖延,其实心里我在抗拒这家公司,虽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会过DJI面试。
有的人可以独处,有的人不可以独处。独处只是表象,深层原因,我个人觉得,可以长时间独处的人,内心自我满足感很高,无论是有一份自己喜欢的持续坚持的爱好,还是稳定的家庭环境或者事业上的成就感,都能带给他一份踏实感。不能独处的人几乎内心都很浮躁,需要借助外界掩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真正决定我们行为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某种潜意识。自我认知的目的是透过行为找到影响行为的潜意识。
要做到自我认知:通过一件件真实经历的事、一次次的情绪反应,持续体验和思考,逐步画出“我”的模样,了解真实且多面的自己。
比如我通过很多件曾经发生在我身上不好的经历都能破局而出判断自己潜意识里是乐观的人,在过去或者将来,我觉得自己不会被打倒,这种积极的生命预言一定程度上也帮我往更好的方向走。我通过接触很多人,找到打动我的点和让我反感的点,清晰刻画出了自己喜欢朋友的用户画像。
心理学对自我认知的解释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武志红对“自我”五个维度的理论,我们可以从“自我稳定性”、“自我灵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以及“自我组织力”去深入了解自己。
自我认知越深刻,越知道自己欠缺什么,真正自我觉知后才能真正改变。
我们日常都会做复盘总结之类的,你会发现有时候就算你做了总结,再遇到此类问题时,还会再犯,就像我曾经一度没有意识到作为产品,只能相信自己,不能相信其他人讲的他们了解的“事实”,所以无论我做多少次项目总结,都会因为相信别人踩坑。
也许是运营提供过来的文档数据不正确,我因为相信运营,数据提交到线上环境出错;也许是测试描述的一个产品功能信息不对,我没有实际体验验证,转达给别人发现并不是这样。表面的项目总结会写下次要check运营提过来的文档,其实我之后还会踩坑。深层次的总结和反思是不能相信别人所说的,改变这个理念后,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问题。
(2)外界环境
自我认识和自我觉知本身是一个很漫长很艰难的过程,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试图了解自己。自己向内反省从内认识自己,外界环境从外认识自己。
一定一定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打破自我的思维禁固很难,但是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很牛逼的人,给你上演过同一件事他是如何思考和处理的,你会受到很明显的冲击。 有些毛病自己很长时间内都不觉知,但是他们跟你共事一两次,可以马上挑出你的毛病。
比如:我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项目很容易延期,项目进度推动慢,但是我又确实上班从没偷懒过,直到我的leader指责我做事只沉浸过程,没有目标感,总是被其他琐事打乱重要事情的节奏,我才恍然大悟。
在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在关键时刻,如果有人能帮你找到并引导你对你施加正向影响,那么你所处的“无限死循环”就会被彻底打破,人生也会豁然开朗。
所以,年轻时候的工作选择,你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在初入职场的几年,处于何种工作环境、跟谁一起工作、被谁辅导工作,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