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公众号“289号”,已获授权~
《小偷家族》未必伟大,但没有争议
长达12天的戛纳电影节,《小偷家族》被安排在中段登场,放映之后,导演是枝裕和一直没有离开。戛纳不大,是枝裕和频频在海边、街头、消费厅被“偶遇”,几乎每个中国记者影评人都人手一张搞到合影。几天后,这些照片笑了,新晋金棕榈导演也在照片上微笑。
留在戛纳,意味着是枝裕和可能从组委会得到获奖暗示,但他的气定神闲也理由充分:《小偷家族》放映后,场刊《Screen》上各国影评人的打分就以3.2分(满分4分)高居第一,直到最后,才被《燃烧》超过――李沧东为什么空手而归?这是另一个议题。小道消息传:评委们看《小偷家族》看到热泪盈眶,映后巴掌都快拍烂了――这是重点。这届评委会由凯特·布兰切特领衔,9名评委中有5名女演员,难免感性张扬。温暖,克制,同时兼顾批判精神的家庭题材作品《小偷家族》,在本届戛纳有所斩获,是众望所归。 至于一举拿下金棕榈,是惊喜,但也不算太让人意外。
《小偷家族》
今年的戛纳,总监福茂励精图治,大刀阔斧拒了一些戛纳嫡系,将标准重新拨回到影片质量上。主竞赛单元20部影片被认为是近五年来平均质量最高的一届,至少有10部参赛电影都以“说得过去”的理由拿下金棕榈。颁奖礼最后,黎巴嫩电影《迦百农》和斯派克·李执导的《黑色党徒》分获评审团和评委会大奖时,新闻中心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趣的是,这掌声并不来自支持者,是反对者的欢呼――《迦百农》被嫌弃卖惨煽情无节制,《黑色党徒》被诟病过于政治投机,提前上台领奖,就意味着他们和金棕榈无缘。
另一个细节是,在颁奖后评委见面的发布会上,记者们讨论的多是其它影片,对金棕榈的评定并没太多提问。《小偷家族》也许谈不上是可以“写入电影史的伟大作品”,但放在本届戛纳,肯定是毛病最少,最容易达成共识的一部。
重返戛纳一举夺魁,是枝裕和还是靠他最擅长的家庭题材,但巧妙在于,《小偷家族》选取新角度构建了一个“伪家庭”:莉莉·弗兰克出演的的贫穷工人Osamu和儿子Shota从商店合作偷窃回来,顺便捡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小姑娘Yuri;对于是否留下Yuri,奶奶、妈妈和小姨都表现出了友善又平淡的微妙态度。观众很快发现:这一家人都像Yuri,是彼此“捡”回来的,一群社会的弃儿本着互惠互助、相偎取暖的方式组成“一家人”,但Yuri的到来导致了这个家族的土崩瓦解。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小偷家族》至少回到了是枝裕和前作《无人知晓》的创作高度,后者当年让14岁的柳乐优弥成为年龄最小戛纳影帝,记录至今无人打破。《小偷家族》同样改编自新闻事件,除了弃婴Yuri这条线延续了《无人知晓》亲生父母失职的设定,家族其他成员背后也都有一条社会议题暗线,妈妈身上的家庭暴力议题,爸爸身上的失业议题,奶奶身上的独居老人议题,主线上稍微叉出去的小姨则是科技时代的少女援交,组合在一起让《小偷家族》的故事充满了对当下社会的观察和批判精神――正如是枝裕和自己在发布会上强调的,这部电影是以家庭为细胞考观察了当下的日本社会。
《小偷家族》剧照
功利一点看,《小偷家族》以点带面的格局阔大,但是枝裕和讲起故事来依旧如涓涓溪流,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冷静但不冷漠。“小偷家族”的建立是源自社会困境的外因,每个家庭成员都能从“重组”获得实际利益,奶奶有人养老送终,父母有了财产来源,孩子有了缺失的亲情,因此每个人都精准计算付出的程度以保持微妙的平衡。但它的瓦解却和社会问题无关,恰恰源自家庭内部每个人内心“善”和“爱”的觉醒,恰恰是共同生活养育的后发亲情,让他们各自与旧的生活挥手决别。
把社会的“恶”放置于家庭的“善”中来讨论,正是是枝裕和作品一贯温暖之处:他善于挖掘人性中灰色的一面,但并不觉得把他们血淋淋地展现出来就是高明。对人情世故的精确把控,令是枝裕和有办法让观众和每一个人物迅速产生共情,但又不陷入“每个人都不容易”的庸俗喟叹。在包容之外,他始终有着坚定的态度,既温情又冷酷,既琐屑又简练,这其中的微妙平衡,正是《小偷家族》最值得珍视的地方,也值得金棕榈的褒奖。
本届主竞赛单元,亚洲包括东亚、中亚、西亚在内共有9部电影之多。贾樟柯《江湖儿女》、李沧东《燃烧》在影评人圈内都有着不俗的口碑,但文化的隔阂和理解的差异还是让他们遗憾出局。相对而言,东亚三杰的作品里,《小偷家族》的故事理解障碍最小,情感连接最强,其中的女性形象最符合当代女权价值观,这座金棕榈也算肯定了亚洲电影在今年戛纳的强势表现。
平和中正和锐意进取
今年是是枝裕和第七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第五次入围主竞赛单元,第三次拿奖。仿佛贾樟柯是戛纳的中国印记,是枝裕和被海外媒体认为是平成年间最成功的日本导演,也是日本电影在戛纳的一个门面。但事实上,在《小偷家族》回归之前,是枝裕和已经到了被戛纳冷落的边缘。
和很多著名的戛纳系导演一样,是枝裕和1995年凭《幻之光》在威尼斯出道,下一部《距离》2001年就被戛纳收至旗下,2004年《无人知晓》二度入围便拿下影帝,迅速奠定了是枝裕和的江湖地位。母亲的辞世将是枝裕和的创作推向一个峰值,他在母逝之后执导的《步履不停》在他的家庭题材故事里,情感最浓,成就最高,看似讲了一个“什么也没有讲”的故事,又讲透了东方式家庭的亲疏与遗憾。可惜,如电影里那句最有名的台词“好像总是晚了一步”,《步履不停》当年赢尽口碑,却因为制作周期原因没有奔赴包括戛纳在内的所有重大电影节。
《无人知晓》和《步履不停》可谓是枝裕和亲手标出的两个创作高点,如何突破成为他的自我挑战。此后,《空气人偶》进入一种关注单元;同样家庭题材的《如父如子》回归主竞赛单元,在评委河赖直美的助阵下拿到了评审团奖。近年来,是枝裕和保持了一年一部的高产量,尽管从作品完成度而言依然很棒,但创作锐度确乎伴随着年龄攀升日益下降,到了《比海更深》,好像是跟“一事无成的自己”达成了一个温暖的和解,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变成了慈眉善目的中年人,一步步走向创造力的沉沉暮色之中。
戛纳对是枝裕和的态度也日益冷淡,《海街日记》一无所获,《比海更深》降等一种关注单元,《第三度嫌疑人》直接被拒出局。以戛纳的好恶来评价作品,当然略显片面,但作为艺术电影的最高荣誉,入围戛纳自有一条金线,它偶尔傲骄,但从不愚蠢,它会忠实记录一个作者导演的创作轨迹。戛纳对所谓嫡系既友好也势利,高峰期后一旦拒绝就不再轻易开门。基于这段历史,《小偷家族》今年还未露面就已激起了影评人的好奇,是枝裕和到底用了怎样的招数重新获得了福茂的青睐。
一个导演想要不重复自己是相当困难的。审美、价值观、感兴趣的议题都相对固化,沿着熟悉的轨迹滑行也是一件便宜的事。《小偷家族》能回归并登顶,是是枝裕和对自我的一次突破。作为创作者,是枝裕和想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这应该是他在《比海更深》之后尝试悬疑罪案题材《第三度嫌疑人》的原因,但并非每次破局都被认同。
被贴类型片标签,《第三度嫌疑人》的价值显然被低估。在这部作品里,是枝裕和探索了如何处理剧情的悬疑感,这种悬疑感被沿用到《小偷家族》之中,让影片后半段连续揭秘的“真相之外的真相”,成为超越之前家庭题材作品的利器。此外,影片对于罪与罚的哲学思辨让《小偷家族》里对于家庭和社会,善与恶之间的讨论更加坚定,层次更加丰富,为是枝裕和血肉丰满的故事建构了结实的骨架。
《第三度嫌疑人》
从创作风格上,是枝裕和也保持了稳步前进中的微调。回过头再看早期作品《幻之光》,会发现他的审美恒定但视听风格已经有了大幅变化。因为父亲和台湾的渊源,是枝裕和强调了侯孝贤对自己的影响,长镜头和静止画面是他初期模仿的痕迹。到了导演生涯中段,他大量使用中近景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而《小偷家族》中远景镜头,运动镜头都有了明显增加,增添了旁观者对这个“临时家庭”的审视感,在美术风格上也配合故事主题 ,减少了清新美好,增加了写实色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熟悉是枝裕和的影迷都会发现,他的影片有自己的“面孔记忆”,每部作品都会在保持一些老演员的基础上增添新面孔。《小偷家族》里的奶奶和父亲分别由旧人树木希林和莉莉·弗兰克出演,他们的存在保证了静水深流的表演氛围,而新加入的安藤樱则是最大亮点,她演的妈妈表演细腻丰富震撼人心,几乎可以肯定将会走进是枝裕和日后的作品。他们,连同身材高大却演活了不得志中年的阿部宽、贵为偶像却成为中产代言的福山雅治、表情喜感却底色忧伤的江原由希子一起,构成了“是枝家族”,展现出一卷日常市井浮世绘。
图/路透社
说起来,是枝裕和成名已久,但他在中国的流行却是在《海街日记》之后。这部元气满满甜腻养眼的作品为他俘获了大量粉丝。如今《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榈,不消说,会令他在中国人气大涨。
“日本声量最小的导演”,“一个对女儿温柔的男子”,符合东方道德审美的内敛品格是是枝裕和传播最广的鸡汤段子。评论永远比创作来得晚一步,就像李安在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德艺双馨”的新标杆,但问题在于,讨论他们个人越近,就离讨论他们的作品越远。一个艺术家当然具备人格魅力,但他们作品的成就和这些并不成正比。是枝裕和最值得欣赏的,不是他的“平和中正”,恰恰是他的躬身自省和锐意进取,这也是《小偷家族》最终能杀出回马一枪的基底。
对一个优秀的作者导演来说,电影是表达自我的目的本身,奖项不过是恰逢其时的肯定。金棕榈为是枝裕和的职业生涯盖上了光辉的邮戳,但更让影迷高兴的,是能在和他作品不断的对话中,不断感受人性的温暖和思辨的乐趣。他的足迹,对于电影从业者的启发恐怕是:不惧无人知晓,唯有步履不停。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