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海思总裁凌晨写的一封信占据各端头条。
信中直指“美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一事,表示华为在多年前就做出了极限生存的预设,面对美国禁售,海思多年的努力终于付诸实际,长期作为“备胎”的自研技术转正,保证了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
海思半导体成立于2004年,而其前身“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更是早在1991年就宣告成立。如今28年过去,事实证明,华为固守的极限生存预设并非杞人忧天。
回想去年惨烈的“中兴事件”,76岁的侯为贵重新出山的画面依然让人百感交集。
如果说以前我们还能寄希望于自由贸易的全球共识,大举“拿来”主义,那当发达国家开始反悔,企图利用贸易封锁扼杀新兴经济体,直面强者的獠牙,我们何以自保?
作为国之根基的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之基的机床工具产业,我们又何以自保?
纷至沓来的事实证明,没有核心技术作为“备胎”,必然受制于人。
需要备胎吗?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大国。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从产值来说,我国机床产值于2009年一跃成为世界首位,并在随后七年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大国的地位。拿2015年来说,世界主要的56个机床生产国和地区的机床生产总值为801.90亿美元。其中,中国机床产值221亿美元,已超过上述56个国家及地区总产值的1/4。
然而产值旺盛的背后,是自主研发的缺失和对进口的依赖。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截止2017年,我国中低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达到80%,中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为60%,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在6%左右。
在高端数控机床上,我国的自研部件主要集中在床身、立柱等大型结构件和一些辅助配件上,数控系统、伺服驱动、转摆头/转摆台和高速电主轴等核心功能部件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国产数控机床在可靠性上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可见我们前几日发布的“数控机床可靠性调查分析报告”。
产业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在高端制造领域“备胎”的培养。
备胎在哪里?
对“备胎”的准备,国家也已开始筹划。
我国作为制造大国,目前也正处于积极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从“04专项”到军工产业“换脑工程”,再到“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高端数控机床在国家层面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我国要开发一批精密、高速、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强用户工艺验证能力建设。
目前,数控系统方面,以华中数控、沈阳i5等公司为首的大厂已经开始取得成效,华中数控自主研发成功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更是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关键零部件方面,大连光洋已经研发出自主化率很高的五轴数控机床。
虽然距离满足国内需求尚有距离,但国产“备胎”的发展已经欣欣向荣。
路有多远?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由此可见,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大概需要三个十年,《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不畏前途,奋勇前行。终有一天,面对国外的封锁我们可以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