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口罩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只要到公共场合,戴口罩就是硬性的要求。普通的平面口罩,几乎为一天一换,而满足14亿人口的需求,显然不是容易的事情。为解决“口罩荒”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企业不必担心疫情后产能过剩,富余的产能将由政府收储
由此可见,一旦产能过剩了,符合标准的口罩由政府买单。但是,要大量生产口罩,就必须大量的设备。疫情后产能过剩,为口罩机提供部件的工控企业,又将如何消化零部件的库存?这里思考的问题,一是产能最后会不会过剩;二是产能过剩前, 工控 企业能否有效的预警。
口罩转产背后的制造业
不得不说,口罩紧缺下,我国制造业展现出强大的灵活性。疫情爆发正值春节假期,口罩厂、防护服厂放弃假期连夜赶制,而完全依靠原有的口罩生产商,是无法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于是,那些自动化技术家底厚实的企业,都变线加入口罩生产大军的阵容。
根据富士康官微消息显示,该公司导入口罩生产线后,已经在2月5日顺利试产,预计2月底日产口罩200万只,最大限度满足集团员工的防疫需求。上海通用五菱则通过联合隔音棉供应商,改建生产线转产口罩。另外,比亚迪决定改造生产线,投入口罩的生产……不仅大企业临时变线,小企业也通过众筹、合作等“五花八门”方式,加入口罩大军生产的队伍。如从事机械设备的企业,因具有生产线改造的经验,也准备开足马力生产口罩
口罩的无纺布是石油炼化出来的聚丙烯塑料颗粒,在融化颗粒后借助高速热气流拉丝,喷射成网制成。据了解,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在1月31日已转产口罩原材料成功,日均可生产430吨原材料,而1吨原材料能够生产25万个口罩。
在浩浩荡荡的口罩生产“大跃进”中,工控企业显然也是忙得不可开交。雷赛为口罩设备厂商,提供步进+闭环+交流伺服的解决方案,满足口罩机在大片,垫层、辊压、封边、焊耳线、包装等工艺。在比亚迪决定改造生产线后,禾川股份在疫情发生后,其技术团队也全天待命,将电机、伺服驱动等部件,优先提供给从事口罩机生产的客户。比亚迪决定生产口罩后,禾川股份也第一时间,为比亚迪提供口罩机部件的选型和技术支援服务。
口罩生产会不会过剩?
轰鸣的机器一旦运转起来,就会有停止的那天。如今正处于“大跃进”的口罩生产时期,万一产量过剩,政府会吸收这些合格的产品,不过政府未提及消化口罩设备库存。那么,口罩机生产企业,工控企业该应对?
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口罩生产到最后,究竟会不会过剩。近日中国科学院士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假如新冠肺炎与流感一样,那么肯定的是口罩会成为所有人的家中常备“战备物资”,从这个角度说,口罩产能过剩的概率就不大;第二个问题:当新冠病毒被科学家攻破,我们有特效药,有疫苗了,那么我们对口罩的需求,就会降下来。
回到工控企业上,当前也是开足马力去支援口罩机客户。若口罩产量断崖下跌,那些库存的要怎么去消化。也许有人认为,口罩机所需的电机、伺服驱动、以及PLC等部件,即使口罩行业用不上,同样可以用在纺织、印刷、食品包装等国计民生项目上。
不过,某位工控工程师介绍,每个生产设备的工艺要求不同,目前口罩正赶着生产,对机械设备提出更高的需求,相应的零部件产品,或者解决方案也更倾向定制化。比如有些口罩机结构非常紧凑,需要同等功率和尺寸小的伺服驱动器和电机。原本给口罩机定制的部件,用在其他生产设备上是可行的,但是问题在于,有可能涉及到整个设备结构的重新设计。对于工控企业来说,重新设计设备结构,意味着损耗大量时间和经历,影响客户生产效率,进而弱化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那么,工口罩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问题,工控企业如何避免?产能过剩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是大数据时代不该发生的错误。智能制造的优点之一,在于对生产进行虚拟推演。通过数据建模的方式,对未来的市场方向进行预判。从源头需求,到原材料管理、组织生产,到最后的市场销售,这一切正是工业互联网概念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是工控行业急需面临的课题,加速互联网与工控技术的融合,正确合理的理清产业供应链,优化整合不同资源,才能更好的扛住市场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