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花奖颁奖典礼开始之前,没人忘记2016年李易峰和angel baby联手所带来的“心理阴影”。今年,主旋律大爆发无疑“拯救”了百花,在流量、观众、正能量上高度统一。但主旋律动作大片热结束之后呢,百花的“救世主”是谁?
文/观沧海
编辑/庞宏波
“我押五毛,最佳影片肯定是《红海行动》。”
昨晚,在第34届百花奖尚未揭晓最佳故事片获奖得主前,身边的朋友就已经认准《红海行动》获奖了。
本届百花奖影片评选范围,为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全国影院发行放映的,且票房不低于1000万元的国产影片。而对于今年的获奖结果,大部分观众都表示 实至名归 ,与上一届百花奖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与上海电影节、长春电影节齐名的国家级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公信力却在逐年下降,“观众奖”与“专家奖”的界限正在逐渐变模糊。但成立最初, 金鸡奖与百花奖的受众群体与目标人群是截然不同的,而相同的是,两者都在逐渐失去独属于自身的清晰定位。
现在,一年换一座城市举办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当地政府与明星的加持下,更大程度上像是给二、三线城市一个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宣传的机会。但金鸡百花也在就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进行机制改革,比如,今年百花奖就提高了101位大众评审的选拔门槛,力求评委不仅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还在电影审美层面具有较高的专业度与鉴赏力。
至于金鸡百花电影节能否借助本次百花奖“实至名归”的评选结果,在未来扭转目前的尴尬境地,我们静等时间给答案。
今年百花奖最大赢家:主旋律军事动作片
与其说,今年百花奖的最大赢家是《红海行动》,不如说这是主旋律电影,尤其是主旋律军事动作片的胜利。
《红海行动》囊括了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奖在内的共计五枚奖项;吴京在凭借《战狼2》收获了最佳男主角奖项之外,同时还是本届佛山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形象大使。
而在评选过程中“爆冷”的,则是凭借主旋律电影《十八洞村》摘取最佳女主角奖的陈瑾;除此以外,“建国三部曲”系列终章《建军大业》则斩获了优秀故事片奖。
细数下来,在本届百花奖除了终身成就奖之外的九枚奖项中,共产生出八枚与主旋律影片相关的奖项,而在这当中,军事动作片获取的奖项足有六项之多。
在颁奖典礼现场,成龙提到“那个56亿的中国电影”时,称 好莱坞为中国电影市场产出如此巨大体量的电影而感到震惊,并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电影创作者向他请教中国观众的审美偏好, 话里话外,褒奖吴京“为国争光”的潜台词不言而喻。
当然,这不仅仅是吴京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近年来,主旋律影片在国产电影市场受欢迎程度和艺术性方面都有着明显提升,产出数量和投资规模更是逐年增加。具体而言, 观众对主旋律电影“改观”的确切时间,发生在2014年,当时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斩获8.8亿, 该片在意识形态方面与市场性与艺术性上达成了平衡,并在风格上迥异于以往过于一板一眼而缺乏可看性的部分主旋律影片。国内的观众也差不多是第一次认识到,主旋律影片原来还可以这么拍,原来主旋律电影也能够极具可看性。
次年,《战狼》就出现在了中国电影市场上,在2016年《湄公河行动》口碑票房双丰收之下,市场和观众对此类极具“现代感”和“共鸣性”的主旋律影片的需求再度攀升,而这一需求在2017年的《战狼2》中终于得到了释放。而主旋律+动作元素的国产电影新类型,也正式开始得到“追捧”。
此类影片,在风格和包装类似于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大片的外壳下,本质上是中国本土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输出,而极具视觉冲击与感官刺激的场景呈现,又能使观众得到不亚于特效大片的满足感,而在这种感官满足之下,往往还伴随着某种民族认同感与情感共鸣。
因此,在市场的迫切需求之下,聚焦大场面、高共鸣性的主旋律动作片的产量逐年上升,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时相比较其他电影类型,因为站在“风口”上,相对也更容易拉到投资。
尽管产量上升,但 目前中国观众对此类影片的市场需求尚未达到饱和,未来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同类题材的主旋律动作片,但只有高口碑作品能够获得市场认可 ,因此,未来主旋律动作片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挣扎于资本、粉丝经济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评选
有人认为,今年百花奖的评选结果是自上一届评选工作结束之后,给观众的一个“交代”,也有人认为,这是百花奖“迷途知返”后的一次“挽尊”。
虽然今年百花奖的最大赢家是主旋律影片,但就百花奖来说,往年每届主旋律作品都能斩获相关奖项,尤其是2008年的29届百花奖,各重要奖项全部被《集结号》和《云水谣》“包场”。而在2006年和2010年中,最佳故事片奖同样都分别被主旋律影片《张思德》和《建国大业》摘取。
大部分人评价今年的百花奖“又正又硬”,不过,百花奖也曾引起过争议,想必没有人忘记上一届的最佳男/女配角奖吧?在2016年的评选中,李易峰和杨颖分别凭借《老炮儿》和《寻龙诀》,荣获最佳男配角与最佳女配角,一时间,百花奖被推上了舆论顶峰。
虽然百花奖被称为“观众奖”,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并由观众投票而产生奖项,但 大部分观众都接受不了流量明星拿奖这件事,尤其拿的还是国内主流奖项。 百花奖作为国内电影三大奖之一,由周恩来总理发起创办于1962年,历史由来已经,背景也十分“中正”,因此,普通观众更加无法理解去年的评选结果。
要知道,李易峰可是“打败了”张译、段奕宏、夏雨三位实力派,杨颖也在与梁静、姚晨等人的角逐中胜出,拿到了最佳男/女配角奖。对于这样的结果,有观众嘲讽百花奖沦为了“粉丝奖”——谁有流量,谁就拿奖。
痛定思痛, 今年中国影协实施了大众百花奖评奖制度改革,101名大众评审由各省、直辖市的电影家协会组织海选,从中选取出专业水准与审美水准较高的评委。 据悉,这101位观众评委主要由影评人、影视工作教育者、影视行业从业者以及影协工作人员构成,选拔“门槛”比去年要高出不少,也因此最大程度上避免了101名评委中“混”入某某明星粉丝的可能性。
虽然今年观众评审选拔机制改革了,但当前百花奖缺乏一个清晰的评选定位和评选标准,也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资本的不断涌入,国产电影票房迎来了井喷时代。面对更具开放性的时代和市场,在评选过程中, 究竟是保留原有的主旋律意识形态,还是完全从艺术角度出发,或者是重点参考受众和市场因素,百花奖目前尚缺乏一个符合时代发展下的、属于自己的清晰定位。
公信力逐年下降,金鸡百花殊途同归?
在评判标准模糊、缺乏自身定位的情况下,作为“观众奖”的百花奖,与作为“专家奖”的金鸡奖,界限开始变得越来不清晰,两者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在过去越来越多的奖项难以服众的情况下,金鸡百花的公信力越来越低。
自创立以来,走大众路线的百花奖,往年却频遭受质疑。比如第30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投票结果显示获奖得主是王嘉和许晴这一对“双黄蛋”。而从2006年到2014年以来,连续五届优秀故事片都同时有两部影片获奖,比如2014年优秀故事片是《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中国合伙人》,2012年的优秀故事片是《辛亥革命》和《失恋33天》。
在金鸡奖这边,也同样有“双黄蛋”的情况发生,比如2009年最佳故事片为《集结号》和《梅兰芳》,最佳女主角为蒋雯丽和周迅;而2013年的最佳故事片是《中国合伙人》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最佳男主角则是张国立和黄晓明。同一届奖项出现两个“双黄蛋”,这样的结果对观众来说,无疑是公信力丧失的“证据”。
而比较近十年来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影片与获奖者,会发现有很多“重合”部分,两者的评判“路线”似乎相差不大。不知道是因为“专家”的眼光与“观众”相差无几,还是两者在评选标准条件方面已经近乎趋同了?不过,在创立之初,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受众群体和目标人群完全是截然不同的。
而在公信力下降的背景下, 每年换一座城市举办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也逐渐成为承办单位的城市形象推广名片, 比如今年在百花奖舞台上的马鞍墙建筑,是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同时也是佛山的标志性建筑。
这种在明星效应下的宣传推广,除了能为金鸡百花带来更高商业收益的同时,似乎也成为了二、三线城市在全国面前“露脸”的契机,并 成为了城市文化宣传的一张名片,其本身对电影行业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已经在逐步调整自身评判标准和评选机制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能否在明年再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呢?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新媒体矩阵: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新闻|百度百家
企鹅媒体|UC平台|搜狐新闻|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