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新榜公布了《9月中国微信500强的月度报告》,该报告称,与8月相比,有60.4%的账号仍在提高发布强度(所谓“发布强度”是指单日的发布次数和篇数),而仅有30.2%平均阅读数有所增加,36.6%的账号陷入“越努力越没人看”的尴尬境地。
这一数据对自媒体运营者来说无疑是不祥的征兆,自8月后自媒体阅读量迎来了历史性的退潮。对于众多坐拥数十万粉丝数,还未找到商业模式的自媒体来讲,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还有那么多粉丝不离不弃,忧的是随着阅读量持续低迷,变现的日子更是遥遥无期。除了以深耕内容与服务的方式留住粉丝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提升粉丝的粘性和留存率。
在商业变现上,微信不是没有做过努力,但这些努力更多展现在工具层面,而未真正从受众的用户层面出发,如:为流量主提供的广点通服务以及文章末尾的赞赏功能。据笔者了解的情况,除了为数不多的个人能够通过文章赞赏和广点通获得财务自由外(这里的财务自由主要是指高于工作的薪酬),绝大多数无法通过公众号来维持个人或团队的运营。
随着微信社交红利的窗口关闭,“内容为王”的时代才真正到来。在追求影响力和回报率之间,许多自媒体已经迷失了方向,陷入了扭曲的发展误区。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一、阅读量越高,价值越大
阅读量和价值之间的并非正比关系,这点有点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任何时候都不能保证经济效益越大,社会效益就越高。但前者可以作为一个衡量后者的参考值。笔者见过一些公众号运营公司,他们很多将阅读量和点赞数以及转发量作为员工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过度依赖于阅读量造成的结果只能是造假,各种粗俗的标题党泛滥。淘宝的“刷单生意“由此而起,10元1万阅读量的生意遍地开花。
这种不计后果的造假行为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各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理急剧膨胀,导致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自媒体应该告别虚高的阅读量,应该从单篇文章的打开频次;收藏数;分享转发数;评论数;停留时长等方面去提升自己的价值。
二、除了抱团就是站队
任何时代都不乏“文人相轻”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在自媒体圈子表现的更为普遍。他们身上有浓烈的江湖气派,凭借各自在各个领域掌握的话语权,高举言论自由的旗帜,可随意对某个公司指手画脚,甚至盖棺定论,大有审判官的模样。以此来获得某些廉价的掌声和丰厚的回报。
笔者不反对自媒体抱团,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某种程度上的联盟结合有利于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笔者反对的是那些自认掌握真理,独尊一家之言,打压异己的利益集团。自媒体最高贵的品质就在于“自”,自既代表自由,又代表自己,更代表独立。
三、被利益绑架,成了企业公关的传声筒
微信加速了“自”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做自媒体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相反,对于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财务自由的自媒体来讲,反而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在商业的洪流中被裹挟,与用户脱节,日益丧失自身的独特性。
在商业模式渺茫的情形下,大部分自媒体会选择软文推广和求包养的路子,在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路上越走越远。自媒体既需要“输血”(内容输出)能力,又需要自我造血(自我价值变现),这样才能保持独立性和持久性。现在看来,离这一目标相去甚远。
由此,笔者认为,自媒体可以朝以下两大方向前进。当阅读量成为一堆四位数或三位数的数字后,应当将目光放在更远的地方。
第一、多平台协同发展。
尽管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了新媒体传播的必选工具,但依旧不要忽视QQ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自媒体等其它开放平台的优势,因为你不确定未来哪一个平台能占领上峰。就如当初博客兴起之时,当时也是百家争鸣,四大门户,天涯论坛、博客中国等传统BBS也参与了论战,但最后谁也没想到新浪博客会胜出。
虽然目前微信公众号遥遥领先,可以说是已经到达了鼎盛期,但如果任凭公众号这样抄袭成风、同质成叠下去,估计用不了几年公众号也会盛级而衰。对于任何时代,优质内容都是供不应求的。
第二、垂直互补,内容整合。
自媒体会不会像滴滴喝快的,土豆和优酷,58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一样出现合并潮呢?笔者觉得这完成是有可能的,而且将会成一种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专业媒体人进入,自媒体已经开始慢慢变成企业自媒体了,他们运用新的媒介,通过社会化传播渠道,重新解构传统的媒体行业,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这种方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而且还起到了巩固城池的作用。
当一切都回归到了新常态,考验自媒体价值的时代才真正到来;当读者开始对公众号的内容越来越挑剔时,就要开始警惕哪里出了问题。告别那虚无缥缈的阅读量,从内容和创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