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旭化成名誉研究员吉野彰接受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采访时表示,在中韩企业崛起的锂离子电池领域,“日本的上下游企业应该合作,尽早建立(产业)金字塔结构”。吉野还指出,在关联产业合作的基础上,“如果日本的汽车产业能够确保优势,日本就还有机会”。
显示出开发的方向性
记者: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中韩企业的存在感不断提高,您怎么看?
吉野彰:确实,(日本产)锂电池本身的份额正在大幅下降。原因之一是锂电池成为全球化的产品。过去日本企业几乎垄断了市场,而在市场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海外的市场参与者当然也会增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另一个原因是电池的客户的问题。在搭载电池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领域,日本已经完全不行。这样的话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在日本生产这些产品所搭载的电池了。
记者:另一方面,在电池材料领域日本企业显示出优势,您怎么看?
吉野彰:在上游、电池内部材料领域,日本企业表现坚挺。虽然电解液领域形势严峻,但是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隔膜这3种材料方面,日本企业保持着优势。
要保持优势,(对于新材料的性能和功能的)评估能力成为关键。日本材料厂商一直以来是委托电池厂商评估新材料等。但日本电池厂商的形式发生变化,评估能力变弱。只有具备正确评估使用实际产品的电池会是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占据优势。否则将无法预见5年后应该开发什么。
记者:锂电池的下一个主要市场是汽车行业。
吉野彰:今后电动汽车用锂电池将成为主流。日本的汽车产业目前至少还具备优势。如果今后也能继续保持,在车载电池领域,日本厂商也有可能处于优势地位。
记者:日本企业应该如何迎战呢?
吉野彰:我认为虽然成本很重要,但从基本上来说品质更重要。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如今,汽车厂商正在变成拥有电池厂商的形式。上游(材料厂商)和下游(汽车厂商)相连,今后车企能够与材料厂商直接连接起来。
上游和下游企业直接合作的话会变得十分强大。例如(飞机材料领域的)东丽和波音。其他企业几乎挤不进来。东丽和(优衣库的功能性内衣)HEATTECH也是一样。成功模式就是上游和下游的直接合作。
记者:该如何加深材料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合作呢?
吉野彰:应该是尽早建立金字塔结构。化学产业极为复杂,可能比较难以统一。但是在包括下游在内的联盟中共享“汽车厂商想要这样一种车”的信息,有望借此使材料厂商了解今后开发的方向性。这方面德国的进展较为顺利。在日本推行比较困难,不过汽车产业做起来可能会相对容易。
量产技术是关键
记者:您怎么看新一代电池的可能性?
吉野彰:新一代电池领域正在推进各种各样的研究开发。实际上要使新一代电池达到可以使用的水平,至少需要实现两个重大突破。一是基础技术的突破,另一个是在产品化之时,要有比过去更好的量产技术。必须实现这两个突破。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固态电池”算是突破了(确立基础技术这一)第一道关口。基础已经确立,今后要做的是确立量产技术。
吉野彰
记者:您认为全固态电池处于锂离子电池的延伸线上吗?
吉野彰:是(锂离子电池的)延伸吧。
记者:您觉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量产的突破呢?
吉野彰:(全固态电池)已经作为应对物联网时代的 传感器 用电源实用化。要使其成为车载大型电池,则属于另一个市场。搭载到试验车上或许为时尚早,不过估计在2030年前后搭载到普通人购买的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