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国芯片迎来双喜临门。第一,经历450天攻坚,华米科技发布了“黄山2号”可穿戴芯片;第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披露,已研制出CMOS毫米波全集成4通道相控阵芯片,将商用与我国的5G产品。
尽管这几年美国一直打压中国芯片产业,但是我们依然推出不少重磅“中国芯”,如全球首款5G芯片“巴龙G01”、阿里的“含光800”等等。
所以,不必感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更不必唱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到:“中国芯”国产化正迎来关键时刻。
“中国芯”雄起,华为实现“0突破”
“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5月17日凌晨,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发布了一则内部信,信中将当时情形称为华为的“至暗时刻”。好在,华为很早以前就有预防机制。
芯片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大到登月探险的航天航空,小到购物通讯的手机,这块小小的芯片甚至干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国产化如果不能稳步推荐,无数中国企业将继续被人扼住命运的咽喉。
芯片的国产替代,早就成了中国的必答题。而且,我们还完成得十分出色。
2018年7月,麒麟710A首次搭载在华为Nova3i手机上,由台积电代工。此举无疑是直指高通骁龙820A芯片。就在2020年5月,华为这块芯片由中芯国际代工并实现量产,搭载在荣耀play4T上市。这一举动宣告,我们拥有对抗高通的纯正国产芯片,业内人士评价“从0到1的突破”。
再结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9年的表态,他说:在智能手机处理器上,上半年华为自家芯片占比是45%,下半年预计提升60%。现在看,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另外,余承东也曾表示:Mate30系列国产化元器件大幅增加,是为了培养国内产业链。
最让人感慨的是,在这条赛道上,虽然我们出发比较慢,但是随着像华为这样的本土公司不惜血本,投入最顶尖的科研人员日夜兼程追赶,硬是将中国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
早前,工信部表示:“2019年,在全球半导体市场整体下降1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7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0%。”
这一串简单的数字,是这场“中国芯”替代最漂亮的注脚。同时,“中国芯”公司也将是我们国家最珍贵的“核心资产”。
在抗击疫情和贸易摩擦的双重背景下对芯片全产业链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冲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芯片产业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为疫情监测防护、检测检验和治疗救治等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如提供应用于红外体温检测仪、红外成像监控和测温仪等设备的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以及缩短病毒样本检测时间的生物芯片。又如火神山、雷神山的“云监工”、智慧医疗平台等各种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也离不开通讯芯片的保障。
在抗击疫情和贸易摩擦的双重背景下,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需特别关注。芯片全产业链一般分为三个环节,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从短期来看所受到的影响不同,因此其应对策略也不尽相同。
相比去年,2020年度第一季需求不会明显增加。若疫情在第一季度被控制住,第一季度潜在需求将体现在第二季度,因此第二季度需求将有大幅提升,而第三、四季度需求均有明显增加。国内外5G推广与东京奥运等也为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需求支撑。预计我国芯片产业在2020年度仍能保持两位数增长。建议相关芯片企业加大对在抗击疫情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各类芯片的宣传,开拓国外市场,打造中国芯片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芯片产业龙头企业应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带动供应链本土化,充分利用内需拉动产业增长。另外,不仅国内半导体行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通讯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整机行业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国外众多相关企业也将受到程度不同的波及,建议加强与外方企业的信息交流,密切合作关系,共同促进芯片产业回归正常状态。
“中国芯”的未来发展
从长期来看,我国芯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中国芯”公司的股票是我们最值得持有的“核心资产”。特别是此次疫情让政府和民众看到科技的强大力量和高新技术应用的广泛前景,为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空间。由于芯片产业在我国的战略性地位,未来将持续受益于巨大的刚性需求,5G规模商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服务等新兴产业也将成为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虽然我国芯片产业面临着疫情带来的较大短期冲击和国际上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但依托巨大强劲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支持,我国芯片产业发展前景一定光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