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的姐姐”:逃不掉的因果,走不远的宿命
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我的姐姐》看了,感觉很是复杂,它确实带给了我很多感动,但感动之后呢?银幕前的我们,似乎与影片中的姐姐安然一样,有一种不知所措的茫然之感。
影片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因为它也确实给不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但从整部影片的情感逻辑走向和主流价值倾向来看,姐姐应该最终认养下了弟弟。但认养了之后怎么办?她会不会重复和姑妈一样的人生?会不会变成网上说的那种“扶弟魔”?因意外丧生的父母给女主留下的这个弟弟,更像是一个留给她人生的盲盒,很难分清,这到底是命运的礼物,还是生活的包袱?
而且,即使影片中的姐姐最终认下了弟弟,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生物学意义上母性唤起,而不是社会学、伦理学上的责任背负,或者说,更多是出于情分,而不是本分。
不得不说,影片中的弟弟安子恒,那种可爱、乖巧、懂事,即使是作为观众,也是我见犹怜的,即使在与姐姐陌生、敌视、叛逆之时,他也能恰到好处地既表现了自己的情绪,又不至于让姐姐过度反感。这也是一个小孩子在生物学上的本能,当他意识到姐姐是他唯一的依靠,就会有意无意地试图拉近与姐姐的距离。在生物学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小孩子之所以那么可爱,其实就是为了激发成人,尤其是母亲的保护欲。
弟弟的很多言行,很天真,但其实也是有着小孩子的小心机的。他在医院里假装昏迷,其实是想博得姐姐的关心,在被姐姐带走的路上,又一下子趴在姐姐的背上,跟她说:“你跟妈妈一个味道!我想妈妈了!”还有,诸如“姐姐,我只有你了”,“你喜欢我,姐姐”,“我以后听你的话,你不要卖我”……还在扎破的足球上用拼音歪歪扭扭写上姐姐,自己打电话给领养家庭表示愿意被领养……听到这些暖心又扎心的话,看到他做出的这些可爱可怜的举动,即使内心中有坚冰,可能也会一层一层地融化,即使之前与弟弟从无情感瓜葛,就像她之前跟亲戚争吵时说的,“我跟他不熟”,但随着与弟弟在一天天、一事事的接触和磨合中,自然而然也会滋生内心的牵挂与羁绊。所以她后来才会对弟弟说:“我也不知道认识你早一点儿,会不会爱你多一点儿,爱自己少一点儿。”
其实对于姐姐来说,至少有三个理由可以拒绝认养这个弟弟。一是这个弟弟是父母未经她的意愿而生的,她甚至在父母出事之前从来没见过这个弟弟,在车祸现场,倒车镜上挂着的是父母带着弟弟一家三口的合照,而不是一家四口,她当然有理由这样想:你们的幸福我没有参与,你们的痛苦和责任凭什么要我承担?二来是她的父母,尤其是父亲,为了要这个弟弟,对她有太多的不公甚至虐待,为了生二胎,逼着她假装残疾,露馅之后遭到父亲的暴打,在她报考大学时,还偷偷地改了她的志愿,把她梦想的医生专业变成了后来给她带来太多困扰的护士,就是因为觉得女孩子应该更早地工作养家;还有就是她未来的人生,她一心想要考研去北京,离开这个地方,而且作为未婚女孩,要抚养这样一个“拖油瓶”的弟弟,对于未来情感和婚姻的影响都可想而知。
在安然最初做出拒绝抚养这个弟弟的决定时,她的亲戚们七嘴八舌地对其声讨:“他可是你亲弟弟啊!”“你爸妈供你这么大,你对得起你爸妈吗?”“长姐如母,你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把你弟弟好好养大。”“你要是敢送走你弟弟,我就去法院告你!”甚至他的大伯还要动手打她……而在安然与肇事司机发生冲突后,她要“卖弟弟”的事又被传到网上,遭遇网暴。这些人当然觉得自己可以指责安然,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责任,他们只需要表现义愤就可以了。但就像王尔德说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过自己的生活才是。”更何况,你没有身处别人的境遇,又不能替别人解决实际问题,凭什么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这里最耐人寻味的是安然的姑妈,她也曾经因为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安然的父亲,牺牲了自己的人生,本来可以上大学,却只好去工作,本来可以出国做生意,却又因为弟妹生了孩子,把自己再次“拽”回到琐碎繁杂的、为他人付出的平凡生活之中。
她虽然心有不甘,但却是认命的:“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所以也希望安然能够像她一样,为自己的弟弟做出付出和牺牲。于她看来,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但在姑妈听安然说起自己“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看洗澡”的童年噩梦,对于她内心的冲击可以说是极大的,也让她终于认识到:“套娃也不是非要装在同一个套子里头”,认可了安然自己做出选择: “姑妈没把你带好,以后的路,你自己好好走。”
所以,即使安然最终做出的抚养弟弟的决定,与姑妈当年的性质也是不同的,因为这是她自由意愿的选择。
多年前,我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说过:“家人和亲戚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我们逃不掉的因果,走不远的宿命,是我们血缘关系上的万有引力,是我们社会关系上的量子纠缠。”这些关系,就是我们最无可选择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左右了我们人生的走向和生活的质量。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我们是因为亲情和意愿凝聚在一起,而不是因为道德和伦理绑定一生。
影片中的安然,如果最终决定了抚养弟弟,也是因为他的可爱和懂事,但现实中,如果弟弟没有那么懂事可爱,甚至顽劣或者残疾,她又当如何?影片里,作为姐姐的安然也在试图为弟弟找到一个好的人家抚养,但现实中,如果弟弟被送去的人家并不好,又能怎样?影片都没有能力给出答案。而据说疑似《我的姐姐》原型故事是这样的:父母出车祸去世,2岁的弟弟被23岁的亲姐姐,送给了一对农村夫妇,并立下字据,永不来往。还有一个现实版的《我的姐姐》,就是最近20岁云南女孩因要出来打工养活三个弟妹,不堪压力在杭州跳河轻生的新闻。影片可以带给我们感动,但生活中却有着我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影片可以戛然而止,生活却只能负重前行。
王尔德还有一句话:“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但对于人生被捆绑了太多东西的你我来说,尤其是在中国式的家庭关系之中,真能做到,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