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容变现的商业游戏愈演愈烈。从早期通过内容带来流量之后,简单的以做广告、卖东西以及求打赏,到现在已经开始尝试直接将内容做成付费内容,越来越将付费环节往前推。
如今自在行的“分答”和知乎的“值乎”这两个产品,并且能够通过金钱这个虽然俗气但是能很直观的打动人的数据来反映出题目和问题的好坏。所以,常常出现仅仅几十秒或者几个字的对某一问题的答案,就能让答主获得上千的赏银,一种极速且直接针对内容的变现方式就如此诞生了。
图1. 知识变现排行榜:分答-才华榜(左)和值乎-最值(右)
为何会如此着急地要探索更加极速且需要直接针对内容的知识变现方式呢?
答案显而易见,即现有变现方式的局限性。先来回顾一下已有且常见的变现方式:
做广告
做广告(包括公关)常见的有按展示付费、an点击付费、按成交付费或者一次性付费等方式。但要想获得高收益,其门槛也相对较高,其收益基本与其影响力相关,即粉丝数量。但做广告最具有伤害的一点就是会破坏你的内容,影响自身的形象,进而损失粉丝数量。而这一点需要小心对待,出现一点问题就可能会招致毁灭性灾难。下面就讲讲两个栗子分别是小心对待和出了问题的真实案例。
papi酱卖广告的事件想必众人皆知,作为2016年第一网红,其papi酱合伙人杨铭在宣布拍卖广告发布会上就说过:“希望这则广告内容是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毕竟这也符合papi酱的风格,这样我们的都可以获得更高的传播度。”可见,网红做广告还是需要筛选的,不仅在于明面上其所讲的获得更高的传播,还在于尽量避免掉粉。
知乎众大v疑似收取公关费为百度洗地魏则西事件。该事件中,一些大v看起来不过就是联合起来对某些偏向于百度的答案进行了点赞,知道内情的大v就跳出公开了这件事情,但没有足够的证据。于是引发了知乎大v之间的道德骂战。随着骂战升级,进而逐步揭开一些事实真相,使得涉及此次事件的一些大v封号的封号,离开的离开。这不仅仅是掉一两个粉,而是失去了原本的积累。(事件详细经过请参照该 事件timeline整理贴 )
卖东西
这里卖东西包含了实物或者增值服务。实物指的是一些内容相关的周边产品,美容主题的就卖化妆品,食物主题的就卖好吃的等等。像逻辑思维,本身就以知识为主题,所以就卖各种各样的书,很贴近其主题定位。而增值服务也有很多,类似于会员费等等,这种会员费就将粉丝区分为高级粉丝和初级粉丝,这样就能够定位出更有价值的一波用户,服务好他们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一点也可以参考逻辑思维的会员制度,提供更优质的内容服务——培训,让变现方式更多样化。但卖东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卖实物很容易就变成了为自己卖的东西打广告,而提供增值服务则受众还是有限的。
求打赏
看心情的付费内容变现方式,即阅读者看完了整篇文章到最后,然后根据文章质量或者其心情如何来考虑是否要给个赏钱。往往这质量很棒的文章上万人看了,但是换来的赏钱也只有十几个人赞赏。这原因在于,一篇文章虽然很多人看了,觉得有用,大多觉得是以后可能有用,并没有很强烈地被帮助感,所以不会有太大动力去打赏别人。而仅有少数人觉得这恰好讲到自己心里,并且有极大帮助,所以才会很感激地去为这种帮助去聊表心意。
知识产权
而知识产权在我的眼里是一种最有文化的变现方式。出书、拍电影等等方式,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可视化并传播出去,且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当然,这也是难度最高的。
可见,之前并没有一种极速且直接针对内容的变现方式,要么是变现方式对自身或内容伤害很大,要么是受众有限,要么是不够直接快速,要么是难度太高。所以,作为代表高质内容的高级玩家“知乎”和“果壳”才会不断去探索极速且直接针对内容的变现方式。
高级玩家“知乎”和“果壳”具体探索出的方式是什么呢?
在探讨两个高级玩家的玩法之前,先思考两个个问题:知识是什么?为什么需要知识?
知识是什么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以是关于理论的,也可以是关于实践的。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罗伯特⋅格兰特指出,尽管“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 摘自百度百科“知识”词条相关内容。
我是比较赞同上述对于知识的描述的,即知识是我们人类对于一切的思考。但是对于如何定义一句陈述句是否是知识难以有个完全赞同。因为在实际操作时,其实很难采用上述所说的标准也很难定义清楚。毕竟,一致性和公允性并不能保证绝对的正确性,被验证过也可能只限于某个特定情境,正确的也可能仅限于当下,而多少人才能算作人们呢?所以,它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觉得是否是知识,自己开心就好,哈哈。
为什么需要知识
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为了解决问题,包括实际的问题,抽象的问题等等。怪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介绍了人类的认知变革。即大约在距今7万年前到3万年前,不知为何但猜测是因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的大脑内部连接方式,让人类有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产生了认知革命。这场认知革命的好处在于人类可以创造出一些虚构的概念来描述自己所发现的一切,并将之以突破基因遗传限制的方式传承给后代,让后代能够更快地以更有效的方式来处理生存等各种问题。这就是知识或者说文化的诞生,也正是如此,我们就极速发展到如今的程度,并且发展越来越快。也因此我们总是会说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总之,我们需要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并不断地去探索一些未知的答案来推动人类的进一步的成长。
探索出的产品形态“分答”和“值乎”
饶了这么大一个弯儿,终于要来讲讲能让不足“60秒”or“1千字”的知识价值千元的探索是什么样子。从本质上来看,两者都是在做付费咨询的事情。一方面用户能够直接付费向自己想要求教的答主进行提问,收获答主有针对性的反馈;另一方面,可以沉淀下答主对问题的回答,开放给其他有相同需要的人付费查看。
图2. 付费提问:分答-付费提问(左)和值乎-付费提问(右)
如图2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分答”和“值乎”的提问页面。“分答”更加对于答主的宣传介绍,而“值乎”则更多地在于问题本身。有趣的是,“分答”和“值乎”分别在两个细节的开放选择的产品设置上有着刚好相反的设计:
关于第一点,我更赞同“分答”的设置,毕竟提问也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隐私,为何要限定提问只能是公开的问呢?而且知乎也是可以匿名提问或回答的哦。而关于第二点,我只能说更喜欢“分答”的设置,因为提问者不用特别思考要给多少钱才能够打动答主回答问题,毕竟提供服务的人明码标价能够让需要服务的人更省心省力。而“值乎”的设置,能够给提问者竞价的机会,让自己的问题能够更早地从众多问题里得到回答。但也可能会促使答主挑选价高且易答的问题。
图3. 已答问题列表:分答-问题榜(左)和值乎-最新消息(右)
如图3所示,沉淀下来的已回答公开问题则会出现在问题或消息广场上,让其他想看的人可以付费查看。这里付费查看的设置,“分答”与“值乎”也有较大差异。“分答”的偷听价格只有两种,一种是限时免费,另外一种是固定1元,且偷听收益是提问者和答主平分的;而“值乎”的偷看价格则显得更多样化,有1元、2元、5元和10元,但是收益会有两种情况,如果偷看的人觉得值则答主收益增加,反之,则会将查看答案的费用捐给程序猿gg买格子衬衫。
虽然,“值乎”的付费偷看更高,且收益分配更有意思,但是“分答”的付费偷听的价格设定更能吸引更多人加入,且也会促进提问者提更有价值的问题。毕竟,提问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提的好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偷听者。
图4. 值乎-消息(即自问自答)
另外,“值乎”还有另外一种玩法,即独家消息,类似自问自答。将消息区域(即一个自问自答的答案)打上马赛克,让偷看者像看其他提问者提问的答案一样看这些答主自发传出的消息。
总之,通过上述产品细节设置的分析不难发现,“值乎”更注重于答主的利益,而“分答”则更为平衡,即答主的权益和提问者的权益都有一定的保证。不过,这也是产品细节上的差异,本质上还是如之前所说的,模式都是快速的付费咨询。
该模式未来会如何?
十分赞赏这种模式,也许未来会像打赏一样作为一种基础的知识变现方式出现在每一个知识内容生产者的页面上。毕竟,提问寻求帮助是一个高频刚需,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周围并没有比较靠谱的人能够给出一些好的建议,所以该模式作为一种变现方式的补助会出现在知识平台上,而并不会长期以单独产品形态存在(而目前都以H5形式单独存在,可能是出于产品初期验证的目的吧)。
总之,内容变现的路上有了这种方式就显得更丰富多彩了。我们也都可以试试自己的“60秒”或者“1千字”知识能够带来多大价值。
TIPS:如何进入“分答”和“值乎”?分别关注“在行”和“知乎”的微信公众号,可以看到公众号底部有直接进入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