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制造业正面临着新的范式转变。首先是,从“物理”到“信息”。以往,每当提及制造业,恐怕都认为是各种零部件构成硬件产品的核心。但是,随着封装化、数字化的进展,零部件生产加工技术加速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随之而来,零部件本身的利润难以维系。
因此,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更加注重通过组装零部件进行封装化,将部分功能模块化,将系列功能系统化,来通过服务提升附加价值。也就是,未来制造业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服务”。
同时,消费者本身也将有能力将自己的需求付诸生产制造。也就是,“大规模定制”随着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的技术革新,对制造业的进入门槛将降至最低,不具备工厂与生产设备的个人也能很容易的参与到制造业之中——这样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当然,制造业进入门槛的降低,也意味着一些意想不到地企业或个人将参与到制造业,从而有可能对商业模式造成更大的、巨大的变化。
国际分工在变
相对而言,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之中,经济的崛起必定首先依托制造业。“新工业革命”在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将为发展中国家的新一轮制造业发展提供许多难得“契机”。
生产制造环节的厂商总是不断地追求有朝一日能够走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占据着研发、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位置,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则被挤压在低利润区的生产与制造环节。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走向产业链高端位置,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厂商们可望不可及的顶级目标。
以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一直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企业以大规模生产、批量销售为特征,通过规模化生产,提供标准化产品,获取行业平均利润,各企业按其所处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的产业分工位置,分享价值。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与设计、营销与服务是利润相对丰厚的区域,盈利模式通常具有较好的持续性;而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底部区域的生产与制造只能无奈地维系相对较少的利润,而且由于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也相对较低,致使竞争更为激烈,可替代性强,从而又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这就是工业3.0时代的国际分工模式。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制造业市场竞争的新要求出现了变化。传统制造业的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而未来制造业通过与用户互动,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然后开始部署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制造。消费者、经销商、工厂、供应链等各个环节利用互联网技术全流程参与。
“新工业革命”时代,未来的工业体系业中,将更多的通过互联网技术,以网络协同模式开展工业生产,以开发能够完全适应生产的产品,这种适应性将使企业面对客户的需求变化时,能迅速、轻松地做出响应,并保证其生产具有竞争力,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制造业企业将不再自上而下地控制生产,不再从事单独的设计与研发环节,不再从事单独的生产与制造环节,也不再从事单独的营销与服务环节了。与之对应的是,企业、客户及各利益方通过互联网,广泛地、深度地参与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等环节,客户得到个性化产品、定制化服务,企业获取了利润。制造企业从顾客需求开始,到接受订单、寻求生产合作、采购原材料、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制定生产计划以及付诸生产,整个环节都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彼此相互沟通,而信息会沿着原材料传递,指示必要的生产步骤,从而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
而“工业4.0”将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塑,引导发达国家寻找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促使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升级,弯道超车。也就是,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发展,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将共同创造价值、共同传递价值、共同分享价值。这样一来,“新工业革命”时代,未来制造业的必然趋势——产业竞争优势整合重组。
(1)竞争重点聚焦于对用户需求的及时响应。基于产品差异化战略与低成本的生产方式的并行,能否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也讲呈现出不同类型,例如传统型消费者关注产品本身及其性价比、体验型消费者青睐新技术的应用开发、新潮型消费者则注重新功能等。以此为契机,依据不同需求进行迅捷交货,保障高效、优质市场供给,才能够增添更多的竞争优势。
(2)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区域化分工转为一体化。新工业革命中,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将会降低劳动力的作用,特别是随着3d打印机及相关设备的大范围应用,以往一些强调廉价劳动力、以组装制造为重点的生产区域将会失去竞争优势。与之相反,为了贴近用户并及时响应需求,设计人员与生产人员两者会趋向集中于同一区域进而实现“零距离”的互动,随时随地地组织生产,使得现有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分工发生重大改变。
市场结构在变
产业政策必然要顺应市场。从消费需求来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行业主管机构更难选择应该培育什么消费产品、不应该培育什么消费产品。而从投资需求来看,传统产业投资相对饱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但是新的投资机会也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行业主管机构更难确知哪些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会成功并成为市场的主导。而从技术与供给层面看,随着整体技术水平向技术前沿逼近,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已经没有可供借鉴的发达国家成熟经验,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同样的高度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新工业革命则会给未来产业和经济发展在新产业、技术、市场、业态、生产方式与组织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带来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基于传统产业发展经验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完全失去了作用的基本前提。
g7是指七个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历史经验表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g7国家都是通过把握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而成功的。
g7时代,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向往6亿人的高端消费市场。而随着g20各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到2025年时有望形成50亿人的高端市场,智能产品、智能硬件将大规模涌现(图2)。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仅因为它们是新事物,更重要的是紧随其后的消费文化转变和社会转型——工业3.0是g7的时代,工业4.0是g20的时代!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多样化、客户多样化、技术多样化,使得生产效率不断降低,管理成本不断加大,由此会形成所谓的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ofscale)现象。
所以,在市场格局的条件下,产业政策也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整,应参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结构的变化,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优化和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结构在变
大规模制造时代,传统的制造环节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所以,从发达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中均可以看到,制造业的概念和附加值正在不断从硬件向服务和解决方案等无形资产转移。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如今的制造业是服务带给产品功能、控制产品、对产品构成更大影响。同时,与以往的硬件产品所不同,目前的制造业中,对产品附属的服务或者基于产品上面的解决方案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
对服务、解决方案业务的认识,在美国、德国、英国都已经很普遍。美国的大型企业倾向于对服务、解决方案进行行业标准化,并向新兴市场国家推广。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在医疗服务中的举措可谓是一个典型案例。德国、英国则通常是通过销售的咨询化使得“制造业服务化”得以成功。
同时,“大规模定制”随着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的技术革新,对制造业的进入门槛将降至最低,不具备工厂与生产设备的个人也能很容易的参与到制造业之中。制造业进入门槛的降低,也意味着一些意想不到地企业或个人将参与到制造业,从而有可能对商业模式造成更大的、巨大的变化。
“个性化”首先是美国大力推进的。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个性要比组织色彩强烈。制造业的“个性化”趋势不仅仅是美国制造业回归,制造业回归还将带动旧金山等大城市内的制造业盛行,一些专注于通过信息化的驱动使得生产工程高效化、专业性的小规模手工制作的制造业将在市区内盛行,它们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柔性的定制化服务、凭借优越的设计性,与大量生产形成差异化竞争。
所谓服务型制造,就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更多、更丰富的服务与解决方案。因为,相对于硬件,产品内置的软件、附带的服务或者解决方案通常是无形的,都是“看不见”的事物,所以称之为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中,不再将“产品”生产视为制造业,认为“服务”在制造业中不断发挥主导作用,产品产生的服务或解决方案对制造业的价值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未来的制造业需要放弃传统的“硬件式”的思维模式,而要从服务产生附加值的角度去发展制造业。未来,服务在整个制造业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未来制造业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各种应用软件与服务形态集成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美国企业的软性制造方面的趋势最为明显。ge、ibm等美国企业从很早就开始重视服务的作用,ge跳出制造业的思维模式,致力于软件投入。目前的ge也已经是一个数据分析、软件公司了。ibm在这一点上更为领先,认为管理海量数据的时代即将到来,因此极为重视公司在数学上的解析能力。
在欧洲的产业政策中,也很早就意识到未来制造业产生全球化竞争能力的根源是软件。在欧盟的框架计划中,为嵌入式软件的基础研究项目(artemis)投入高达27亿欧元。西门子、博世等大型企业摇身变为了it企业。
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趋势中,对售后服务、客户服务和对解决方案业务的应对极为重视。未来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将不仅仅是销售硬件,而是通过销售出的硬件产品的维护等售后服务以及提供各种后续服务,来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其商业模式将是以不断解决顾客问题为主。
(1)产业边界模糊化。从金字塔塔尖上将诞生服务提供商和定制化工厂,从而形成沙漏性产业机构。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进化为制造业的主要业态,其主要业务涵盖研发设计、物流配送和营销服务等方面,两者得以深度融合;另外,对就业结构来说,生产环节中新型设备的使用代替了人工劳动力,制造业环节当中的劳动力需求相应减少,与此同时,伴随着服务业成为制造业主导内容,制造业的主要就业群体将聚焦于能够为其提供相应服务支持的专业化人士,这样一来,二、三产业的相对就业结构就会改变。在此条件下,低端生产工人的重要性显著下降,高端化的专业服务供给者的角色分量加重。
(2)产业组织网络化。一方面,企业把其内部纵向链条上的生产过程向外分离,转而冀求外部供应方来供给所需产品、配套服务或应用活动,形成纵度分离;另一方面,原来的竞争对手由于产品、业务、技术的横向联络而组成一种协同竞合的网络化关系。企业外部边界的模糊化使产业组织与外部市场融为一体,并延伸到市场内部的各个方位。与网络化相对的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结构和层次简化,组织当中的等级差异被淡化,整体更具弹性和张力,有利于信息的多重传递。
(3)产业集群的虚拟化。基于多元信息、丰富通信手段及宽广网络平台的综合效应,产业集群的集聚范围、形式表达和内容结构会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地理集群的空间局限被逐步突破并演变成为网络化集聚。充分利用网络经济创造出的先进信息和技术支撑系统,各类型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虚拟环境下再造。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的反应尤为敏感,能够在短时间内低成本高效率地整合各种资源,开放性与灵活度非常高。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一定意义上影响产业内部组织结构,中小企业和个体从业者可以通过虚拟产业集群打破资源、原材料依赖困境,从而以较低的成本高效推进新产品的制造。
产品属性在变
以往,每当提及制造业,恐怕都认为是各种零部件构成硬件产品的核心。但是,随着封装化、数字化的进展,零部件生产加工技术加速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随之而来,零部件本身的利润难以维系。因此,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更加注重通过组装零部件进行封装化,将部分功能模块化,将系列功能系统化,来提升附加价值。
模块化是将标准化的零部件进行组装,以此来设计产品。从而,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各项差异化需求。以往,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成本,如果将复杂化的产品通过几个模块进行组装,就能够同时解决多样化和效率化的问题。
而美国企业一直在研发与设计等价值链的上游部分获取附加价值,就是体现了面向系统的思维模式。位于价值链上游的企业为了汲取附加价值,不应面向零部件,而应面向系统来掌控市场。ge的核心技术就是系统,该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向能源系统公司转型,如今,那时积累的成功经验无疑将应用到ge大力推广的医疗服务等领域之中。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中,核心就是物理信息系统(cps),德国的西门子、博世等大型企业对系统化也已经有了高度的认识。其中,博世公司推出了基于autosar国际标准的封装系统,正在大力开拓印度和中国等新兴市场。
例如,美国通用电气(ge)的“ 工业互联网 ”与德国工业4.0总体上都是希望将制造过程整体性的“可视化”,来大幅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从产业政策变迁来看,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重视通过市场竞争,提升资本运行效率,而重视竞争政策。主要是采取政策,促进企业参入市场,在同一市场内,企业间互相竞争,来提升市场和产业整体的资本效率。
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即便是没有市场竞争,也可以通过“可视化”来提升资本效率。通过“可视化”,企业能够把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做对比分析,通过基准化分析,赶超未来的自己。也就是,企业通过与过去的自己相竞争,就能够提升资本效率。传统市场竞争,开展竞争,同行业其他企业拥有生产设备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从产业整体来看,拥有过剩资本是通过竞争政策提升资本效率的不可或缺因素。“可视化”的新工业革命中,不再需要其他企业的生产设备,资本更加瘦身化,市场产业角度来看,资本运行也将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