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wen Gleiberman
译者:易二三
校对:Issac
译者按: 《龙纹身的女孩》面世七年之后,索尼才推出了这部续集《蜘蛛网中的女孩》,《蜘蛛网中的女孩》改编自该系列第四部同名小说,直接跳过了中间的《玩火的女孩》和《捅马蜂窝的女孩》。
《蜘蛛网中的女孩》
创造「千禧年」三部曲的斯蒂格·拉赫松于2004年11月因心脏病突发辞世,第四部《蜘蛛网中的女孩》由拉赫松的瑞典同行大卫·拉格克兰茨续写,两人都曾是报社记者,后者此前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大概是为本国球星伊布撰写的传记。
索尼此次启用了全新班底,导演费德·阿尔瓦雷兹以惊悚片成名,他的前两部作品《鬼玩人》和《屏住呼吸》都以不超过两千万的成本换回了超一亿的票房,口碑票房都不错,现身说法:「好电影不是靠钱烧出来的」。
不过这次大制作似乎让他绊了个大跟头,近五千万的投资却只拿下了一千多万的票房,影评人也不买账,大都对于这一系列变成「女版007」感到忿忿不平。金球奖和艾美奖的双料视后也鲜少收获好评,莉丝贝·莎兰德作为原作里的灵魂人物,却在这部新作里丢失了灵魂。
当一部电影的独特气质开始衰退,你可能会有一种接近低烧的感受。这个系列电影的原著小说有三或四部,都会改编成电影长片,但并没有多少新鲜空间可供发掘了。
观看《蜘蛛网中的女孩》时,这种奇异的感觉一直像乌云一般悬在头顶,该片围绕着一位女权主义、哥特风十足的黑客莉丝贝·莎兰德展开——为了不让核武器程式落入非法组织手中,而进行了一系列冒险——这多少让人联想到90年代《龙胆虎威》里的情节。
那么对于这部电影的观赏性提高、但丧失之前系列作品里的兴奋感和紧张感,就不足为奇了。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仅仅是好莱坞改编「龙纹身的女孩」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所以本不该让人觉得没有新意。必须承认的是,已经有三部瑞典电影是根据斯蒂格·拉赫松的「千禧年」三部曲(译者注:三部曲按先后顺序为《龙纹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捅马蜂窝的女孩》)改编的(斯蒂格原本打算写10部,但他2004年完成了系列第三部小说后就去世了)。
但看过这几部片子的美国观众并不多,即使有部分影评人对它们赞赏有加,它们受到的关注和它们本身的品质也并不对等。理论上说,美国翻拍的版本应该成为卖座大片。
翻拍项目启动之初,有一种乏人问津的忧郁氛围。直到大卫·芬奇确定担纲《龙纹身的女孩》的导演,人们的期望才逐渐有所增长——公映之时,影片的票房将将超过一亿美元(译者注:指北美本土票房)。
但观众的反馈有些两极化,个人来说,我认为《龙纹身的女孩》是部杰作:扣人心弦且极具煽动性,鲁妮·玛拉戴着无指手套敲击键盘,塑造了一个幽灵似的施虐受虐狂的形象。我原本以为《龙纹身的女孩》会大获成功,但结果只能说差强人意,莉丝贝并没有引发像电影里那样大的轰动。
《龙纹身的女孩》(2011)
以至于让人怀疑,是否是因为大家对莉丝贝的形象已经见怪不怪了。或许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大卫·芬奇退出了续集的拍摄计划。
《蜘蛛网中的女孩》改编自「千禧年」系列的第四部小说(拉赫松去世后由大卫·拉格克兰斯续写的第一部,为了留住大量的书迷及这个摇钱树IP),演技精湛的克莱尔·芙伊接班饰演女主角,总的来看,克莱尔拥有一双硕大的、敏感的、大理石般的眼睛,比起鲁妮·玛拉更为本分,少了一些侵略性。
这部电影的背景建立在莉丝贝的家庭创伤之上——与姐姐之间的裂缝是一直束缚着她的枷锁,而她们之间的关系角力有点像《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和安娜两姐妹,不过是堕落、有缺陷、受到父亲虐待的版本。
但影片里的大多数时候,莉丝贝都是一个戴着鼻环的国际特工。芙伊试图给角色注入一种值得同情的特质,反而使得这个角色丧失某种革命者的个性。
这部影片的失败有些讽刺。现在是重新发现莉丝贝所承载的意义——她反抗这个男权社会和暴力的强烈欲望——的绝佳时机。这种改革运动也是拉赫松小说的宏大主题。
关于大卫·芬奇和鲁妮·玛拉版本的《龙纹身的女孩》的负面反馈虽然表明这一主题生不逢时,但去年对哈维·韦恩斯坦的审判——震惊整个世界的性权交易丑闻——对《龙纹身的女孩》系列无疑是某种不谋而合的映彰。
《龙纹身的女孩》(2011)
《龙纹身的女孩》系列仍然可以找回它的意义。若想如此,它必须弄清楚是什么使得莉丝贝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令人胆颤的、勇敢的、煽动人心的女英雄,它得勇于去震惊观众,甚至使他们感到恐惧。
下一部系列电影,如果有的话,需要少一些惊悚和推理的成分,多一点人性的尖锐刻画。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制片人们从头开始,抛弃大卫·拉格克兰斯无关痛痒的小说。重新为莉丝贝撰写一个探究个人隐秘的故事——共通性的、充满色欲的、关于家庭的——展现当下的生活。
因为《蜘蛛网中的女孩》失利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它的制作粗糙,而是它给你一种压抑的感觉——它是一部只与自身有关的乏味影片。有着龙纹身的女孩不该只是一个完成特工任务的复仇者。
《电影日子·2019电影历》
365天,365部电影
极致美学设计,增加生活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