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会发现,以前在公交地铁上大家都在看书、睡觉、听音乐、发呆……现在都在玩手机(相信大部分人都拍过这一现象,而你认可并接受这一现象,笑一笑不置可否)。如果你理解上面说的“手机只是承载需求的硬件”,那么这一行为的更新就很好理解了。大家需求根本没变化,改变的只是载体而已嘛。
现象说的差不多了,一通则百通,其它的大同小异。所以,如果你理解了人在不同环境的需求便不至于在切换时代的时候感到困惑。不过话说回来,不论你是做产品、运营、或是品牌,如果你不关心用户定位和需求(用户角度的需求),这样我写的文字也会很无奈。
我们继续往下。正如以上表达的 : 时代的变化并不能引起需求的变化,变化的只是表现形式,那么如果你需要对用户定位,研究他们的需求,仅仅凭看到的行为,而不是深入了解,那么最后被骗的绝对是你。比如,街上有两个女人都背着 CC ,他们是否都是奢侈品的目标对象?同宿舍的兄弟,是否便是李宁(类)的常客? 其实不用多说,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具体现象不深谈)。
对于用户需求的研究,在微信这一产品诞生后,其产品经理张小龙提出了他成功的关键,他说“这是超越用户需求的产品”,当时大多互联网精英惊叹 : 牛逼!
那么我们结合上面的观点——用户需求并不变化来对比的话,发现微信和理论有冲突。读者先不需要纠结,其实是没有冲突的——张小龙所表达的超越用户需求,只是他当时所认知的用户需求。啊?用户需求还有不同的认知吗?答案是肯定的。
需求有很多种,如财富、温饱、精神……当然也就会分层次。表面需求(行为)、心理需求(触发动机)、意识需求、还有潜意识需求…… 如果这几个词不好理解,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 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分过几次手,那么也基本听过一句话 : 对不起,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所有人都愕然 : 卧槽!当时在一起的时候你说这就是你想要的幸福!如果我告诉你 : 让 TA 走吧, TA 只是发现了能满足自己更高层次需求的承载者罢了(有些直白了哈)。不过,相信这个道理你也能够接受。这便是不同层次的需求。
而张小龙所表达的“超越需求”其实就是意识需求。不知道我的读者有没有人了解弗洛伊德,这位是堪称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 精神病专家。他研究的便是——精神病人的行为、意识还有潜意识——行为和意识所表达的需求都有错,只好研究人类最深层次的需求潜意识。无疑他是对的。
说到这里,也基本到了结尾。我想将“需求”更换为“法则”(需求仅仅是法则中的一个环节)——社交法则、时代法则、社会法则、个人法则、自然法则(如有人掌握了行为法则,更高的还有需求法则)……还有很多个可以细化的法则。那么成功的人无疑掌握了更高层次的法则,也有人说成功的人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他们了解上帝定下的法则。你也发现了成功的人都曾研读伟人的书籍,那是在寻求高层次的指引。如果你只读心理学行为学书籍,你可以做军师,想成就事业还需要参透更多的高级别法则。
尾声 : 每个人都有他的法则,仅次于自然法则。我们带着自己的法则在不同的法则中穿梭,有时会泥泞,有时会加速。但别忘了你的法则是什么,勿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