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消费主义通过构建虚无的品牌价值大量赚取溢价。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新型的C2M模式正在改造生产,用柔性生产的方式满足顾客定制化的需求,也许能为中国制造业的弯道超车开辟一条新路。
前两天看到有人问“奢侈品为什么那么贵”,本想点进去看看韭菜们是怎么安慰自己的,没想到点进去当头就看到三句话:
“品牌对品质的追求。品牌的自身营销。时间的推移,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文化积累沉淀,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脸缓慢且坚决的变成了一个“滑稽”的表情包。
不管多少次对自己说“不能笑,你是有偶像包袱的”,却拦不住浓浓的喜感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最终化作腹肌的高频震颤,差点把我笑死在键盘上。
我怀疑这是一次针对我的暗杀。
普通人去追求奢侈品这种行为在我看来就是可以发个奖状挂在墙上的优秀韭菜代表。
但如果你说你买奢侈品就是追求一个虚荣,就是要在外人面前刷刷自己不多的面子,好歹这还算是坦坦荡荡,人家就是要这个感觉没有任何问题。
但非要说什么买奢侈品牌是为了追求品质,这就非常沙雕了。
沙雕程度简直就是被人强行摁在地上内啥还要安慰自己对方动作温柔长得帅。
不要问我为什么描述的这么细节,我就是长得帅的那种。
说什么“品牌对品质的追求”,这简直是对工业资本的运转规则缺乏基本的认知。
现在早都不是手工艺人靠着自己天才一样的技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时代了,工业革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就是标准化,流程化。
你们难道以为相同的材料相同的机器能生产出两种不同的产品吗?
还是你们觉得大品牌会专门制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超级无敌贵族魔改缝纫机MKII型军用款”,专门为尊贵的奢侈品用户制造穷逼小厂根本做不出来的独特包包?
工业化时代哪来的秘方,哪来的独一无二的工艺?
脑补真的强大。
买奢侈品到底买了什么?
在这个资本的时代,商家一直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为自己的商品附加上特殊的意义,让人们产生一种自己的价值和购买的商品挂钩的错觉。
原本作为质量象征的品牌在工业化生产面前无法产生竞争优势,商家就开始在其他的地方加码,也许是售后服务,也许是产品风格,也许是核心技术,总之要在卖出附加值来。
而这里面最大的韭菜收割阵地,就是“奢侈品”和“轻奢”的伪需求。
奢侈品本身是高端市场的日用品,有钱人愿意用更多的钱去追求很微小的细节提升,所以选择一些做工更考究的商品,这些商品相比起大众的量产品牌只有很微小的提升,但因为品牌附加值价格却几何倍数的提升,可谓毫无性价比。
对于富人而言,确实不需要性价比,有那个时间不如干点别的;
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性价比是保护自己钱包的好东西。
对于真正的奢侈品目标用户来说,奢侈品的牌子并没有什么太特殊的记忆价值,更不可能和个人的价值挂钩。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一千块和一万块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选择一万块的那一款,只是因为一万块的那款比一千块的那一个好上30%,而他们愿意用200%的价格去追求这30%的提升。
又或者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些,只是随手就拿了。
只有不属于奢侈品的阶层的人,才会拼命的用外在附加值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弱,以此获得虚假的满足感。
然而事实上,奢侈品的身份认证功能取决与消费能力的认同,它更像是一个门票,而不是一件证书。
省吃俭用买到一双鞋、一个包,然后在朋友圈里炫耀,除了暴露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消费力以外毫无用处。
你的收入层次不够,你朋友圈的层次不够,你把自己打扮的越光鲜,看起来就越沙雕。
奢侈品与圈层,是一个全方位的形象,这是一个套装,不是普通人拿了一个散件就能撑起的门面。
尤其是这种“见人先看包”的奇怪逻辑,在GUCCI、Prada随便扔的上层社会根本是不可能流通的,到头来只在一群收入5000+的中层里形成了鄙视链,每个人咬牙切齿的试图和同阶层的人证明自己是上层阶级,到头来除了让品牌笑的合不拢嘴,自己根本一无所得。
另外更残酷的是,很多新兴的富裕阶层,连奢侈品都不care了,优衣库就够了。
他们只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投钱,根本不在意别人能否看得懂。
奢侈品制造业供应链真相
最最好笑的事情发生在制造业的供应链上。
即使奢侈品的价格严重溢出智商税气息四溢,代工厂却没有赚到钱,生产一件大牌和从同样的流水线上生产一件国产小牌,代工厂拿到的利润相差不是特别大。
很多代工厂接大牌订单完全是养工人和打广告。
韭菜们省吃俭用吐血搬砖换来的小钱钱,在奢侈品的交易过程中,并没有回馈到质量管控和生产流程身上,而是统统流进了品牌方的钱包。
品牌方用一些专利费设计费之类杂七杂八的费用,坐着享受把白菜卖出翡翠白菜价的爽快,享受着真正的上流生活,看流水线上的工人加班。
像这种品牌溢价,美其名曰剪刀差。
这些年来,外国资本利用这种剪刀差倾轧国内市场,利用专利作为借口,肆无忌惮的收割中国工人的劳动成果。而每一样打破垄断的技术成果,都会让中国人大惊失色:“原来成本这么便宜?”
商业的本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合理的价格对应合理的品质,合理的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让更多人享受优质商品的实惠。
而这种剪刀差智商税的暴力收割,既不尊重消费者,也不尊重生产者,长期来看,更是垄断和倾销的根源,是对商业秩序的破坏。
而这样的破坏,外国资本已经重复很多年了。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虽然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工厂,为全世界生产工业成果,自己却没有吃到这一块资本的蛋糕。不仅仅是漫天开价的奢侈品行业,工业技术方面更是遭遇了无情的垄断。
当年国内有一种大型机械,需要一种特殊的钢板,这种钢板国内没有技术,只能去进口,进口价格是4000一块,不讲价,后来国内技术突破,发现这板子的成本价不过几十块。
那么中间的钱去哪了?被工匠精神收税了吗?
是那些硅谷高级工程师每天把工作包给中国的大学生团队解决,自己喝咖啡刷FB躺着领走的天价时薪吗?
是那些资本家用兑在鱼子酱里吃下去然后冲进马桶的黄金粉末吗?
中国工厂一直这样为资本世界做了打工仔,自己却只能拿着中下层次的工资,看着自己亲手生产出来的产品感叹一句“买不起”,被外国资本用名目繁多的幻象牵着鼻子走。
中国的代工厂与C2M
现在的问题是,就像那些突破了技术而踢飞了中间抽水的外国资本的国内制造业一样。
奢侈品制造业也想要翻身:我们有厂子,我们有技术,我们有设计(很多品牌连设计都是外包的),我们为什么要听别人的?
如果想要买面子,买虚荣,想要在别人面前装个别人并不会在意的B,那剩下的话你别看。
如果你真的就是觉得自己应该买一些更好的产品,去享受更高的质量,去感受品质提升,那也不是没有办法。
当年汽车刚刚出现的时候,是有钱人的专属装备,每台汽车的生产都需要一个老师傅慢慢组装,别问为什么这么慢,要的就是这个范。
1908年,曾经参与建立凯迪拉克又被踢出公司的汽车大师亨利·福特意识到汽车的市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少部分人,他改革了汽车的生产方式,用流水线来增加汽车的产量,压低汽车的成本,使原本属于贵族的内燃机汽车,成为了一种大众的商品。
某种程度上,现在美国的私家车情结正是当年福特重新定义汽车市场的结果。
现在,这种通过改革生产经营方式来促进商业进步的手段依然可以见到。
真正的制造业的伟大成果,是让更多人用更低的成本用上更好的东西。
这两年里唱的很凶的就是C2M改革,C2M:从工厂直达个人,个人向工厂直接提供数据,工厂根据个人的数据进行生产,彻底把物流、囤积、存货这些中间环节肢解掉,将中间的所有多余的浪费跳过。
通过这种流程优化,工厂得以被解放出来,释放出自己的生产能力,将自己已经成熟的技术优势发挥出来,惠及更多的普通群众。
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拼多多,都在建立自己的C2M模式,对于现在这个时代,C2M电商正在起到当年福特汽车一样打破原有的生产供应链,重塑供应模式的作用。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国内最早跳出来做C2M模式的,并不是阿里,而是必要商城。
早在5年前,必要商城的创始人毕胜就率先开始了C2M的创业路。
C2M
必要商城,简称必要。
几年前,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平台意识到了中间商在商业过程中的无谓消耗,并开始研究怎么样才能发挥中国制造商强大的生产能力,跳过冗杂的剪刀差、智商税,让用户用上价格合理的“奢侈品级”商品。
于是他们纷纷投入到C2M的世界里,和大牌的生产方直接建立联系,通过技术的力量节约中间环节,拉开了C2M时代的序幕。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渐渐发现了C2M的极限:仅仅是做平台的是不够的,那样只是一个分销平台,本质没有变化。
如果要想更进一步,就必须要参与到生产中去,重构产线。
这也是工业4.0的核心概念,重塑生产与供需。
什么是工业4.0?
工厂信息化智能化,舍弃过去大工厂生产方式,转而变成小批量定制的“柔性生产”模式。
这个过程,德国叫工业4.0,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
所谓柔性生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传统的生产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市场规模预期,却是一种刚性的指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弱。
比如当年小米音箱刚刚上市,因为市场部判断这个半成品不会太好卖,第一批货的储备不足,迅速断货,不得不立刻扩大生产。一来一回之间,损耗就产生了。等到补上了货,一些激情型购物者已经不想要了,又反过来制造了大量的存货。
而这些大量的存货后期又要甩卖出货,进一步降低了品牌的调性,提升了用户的价格期待值,新品更难卖,等等党永不为奴。
这就是刚性生产的弊端。
柔性生产,就是利用技术力量,把整个生产流程变为一种能够及时反应的模块,让生产方变得多样化、小规模、周期可控。
这意味着从生产模式到生产设备的革新,要从“先生产后销售”,转入“先有订单后生产”的新模式,要让设备能够适应小批量的快速生产,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人化的定制。
用户先下单,然后依照个性化的产品直接生产,解决库存周转与价格失控的问题。
这也是必要商城的核心模式,一头连接具有自主产权,自主设计,大牌代工经验的强力工厂,一头连接理性消费但又追求品质的用户。
大牌代工厂的产线直接生产,去掉中间环节,直连消费者,把价格降到合理的地步。
核心还是大家都好,用户买的不贵,工厂也不用大规模囤货。
国内的公司大多都在尝试着走这条路,但大多还处于试探阶段,在C2M模式的初级阶段徘徊不前,甚至沾沾自喜。
这方面,必要商城比别人强上一些,因为起步早,别人还在想着沟通厂商,他已经参与了生产。
因为最早参与,必要商城面对的不仅仅是数字技术上的问题,还有改造生产线的难题,他们开发脑洞,通过重新排列生产线而非更新设备的方法,从根源上改变了过去的刚性生产模式,让设备和模式变的柔性,便捷。
通过这种改革,必要商城成功从大品牌手中截获了奢侈品的生产链条,通过切割生产方和营销方,将附加在奢侈品上的溢出价值削平,用户得以使用平价购买原本要挂上大牌而翻上几倍价格的货物,这些货物和那些价格突破天际的奢侈品用同一批料,走同一条生产线,由同一批人生产,横看竖看都和那些在奢侈品一毛一样,唯独价格只有一般国货的水平。
这种推动为必要商城带来了利益以及荣誉,目前必要商城是国内唯一一家推动轻工业产业发展走向互联网柔性生产的企业。
不同于做信息中介,必要商城在改造上游生产。
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必要商城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C2M模式虽然是未来的方向,但隐含着对平台方的高要求。
客户直接对接厂商,厂商直接弹性作用于客户,就要求厂商拥有绝对的自律。这意味着平台方要有完善的准入规则和监察措施,可以保证用户在厂商那里得到产品的品质、材料、工艺都是和“奢侈品级”产品完全相同的。
而这种需求建设的最高境界,就叫做信任。
用户不傻,消费者也不傻,东西好不好,一到手就知道。必要商城的目标群体就是不傻的消费者,用正儿八经的品质和合理的价格(必要并不廉价),去打动用户。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有点成了一个大忽悠乱跳的环境,过量的冗余信息每天都在折磨着我们的精神,在海量的垃圾信息里辨别正确的信息成了一件非常累人的事。
所以才会有一些人率先发现,相比起用大量的流量广告洗地,成为一家值得用户信任的公司更加重要。
必要商城的老板数次创业失败,最后终于领悟了流量不是数字的真谛,那些流量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脸孔,一个个拥有理性,懂的判断的心灵。
人是会疲惫的,与其用海量信息塞满用户的脑袋,不如拿出真诚相待,让用户相信你的专业。
必要商城想要做的事很简单,他们想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让客户产生“在必要可以买到平价的奢侈品级商品”的共同认知,只要能让客户产生这样的信任,回报将会是千倍万倍的,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所付出的投入都将成为物有所值。
这个需要很多的时间来教育用户,很多对奢侈品和品质没有了解的用户,可能难以理解必要商城的价值。
没关系,慢慢来,重要的是方向对。
如果我们的互联网企业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我相信中国的柔性生产一定能弯道超车,彻底的将被奢侈品收割的日子埋在历史的垃圾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