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解放3亿蓝领工人!”——青岛海德自动化科技公司
“旨在解放中国3亿蓝领工人!”——阿童木机器人
“ 机器人 战略是要将工人从枯燥、伤害大的工序中解放出来!”——富士康科技集团
众多自动化和机器人企业都喊出了类似的口号:“解放工人!”。事实也确实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中选择自动化设备,包括汽车、食品、3C等行业。
与此同时,工厂中工人的身影越来越少,在此情况下,生产线的生产事故也时有发生。
那么,机器人真的“解放”了工人吗?
特斯拉曾打造了有5个车间、1000台制造机器人、0个工人的生产线,期望其产能能达到传统生产线的10倍。但是,该生产线的运行效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生产线出现了各种问题。最夸张的一次是,100辆驶下产线的汽车没有安装右大灯,因此特斯拉不得不把这批汽车返厂,重新安装了大灯。
最终,特斯拉不得不拆掉部分生产线,换成半自动化、有更多人工介入的生产线,才解决了问题。
事实上,设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来看,自动化生产线上在一些环节已经能够替代部分工人。例如,在装箱生产线上,一台delta机器人可以代替至少三个工人;在汽车生产线上,一台焊接机器人也至少可以代替3个工人,而且焊缝更稳定、平滑。机器人可以将原有生产线上的工人数量从100个减少到30个、10个,甚至是1个。
可是,有一部分人认为,工人不是被解放了,而是失业了。例如,社会舆论会批判富士康的工人劳动量大、工资低。但是当富士康宣布要用机器人代替工人时,有些工人反而慌了,他们害怕因为机器人的到来而失去工作,甚至有些人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来维持工作。
事实上,历史发展过程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一定的失业现象。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珍妮机的工作效率约等于当时20个纺织工人的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汽车,让马车夫失去了往日的谋生手段。每一次科技的发展,都会有科技的反对者,就在20世纪中叶,福特汽车的工人曾通过罢工手段反抗新的流水线自动化系统。
机器人和自动化的普及会令一部分人失业,但是被淘汰的大多是那些脏乱差、危险、枯燥乏味的工种,而且机器人和自动化的普及也会为社会带来新的工作,程序员、研发设计人员、调试维修人员等需求紧迫性提升。
在工种变化的同时,工作内容对人的技术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个人只要高中毕业了,就会有工厂工作等着他。但是在工业生产高度自动化的现在,即使是一名最基层的机器人维修调试人员,至少也需要大专学历,而且学习的专业要比较对口才可以胜任。
基于此,社会对于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急需培养造就一支熟悉和精通设计、安装、调试和操控工业机器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素质人才占比偏低,以工业机器人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
为了满足需求,国家层面开始举行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智能制造大赛、装调维修机器人大赛等赛事,选拔和培养机器人应用技能人才;企业层面开始协助教育行业合作伙伴开办机器人专业,同时提供大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让学生在学校所学和到企业所用无缝链接,学能所用、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