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华语片入围多了少了都是正常现象。”面对只有一部华语电影入围本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本届评委、中国著名演员姜文显得很“淡定”。
姜文
姜文携妻子抵达威尼斯 反拍记者:你有点不自在啊
1'4''
8183
收起
文汇报讯 “华语片入围多了少了都是正常现象。”面对只有一部华语电影入围本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本届评委、中国著名演员姜文显得很“淡定”。每逢海外电影节,中国影片谁入围谁拿奖,似乎总会令国内影视圈和影迷牵肠挂肚。但有不少学者和影评人认为,中国电影对国际大奖无需过度“仰视”,甚至“撒娇”似地讨好。海外电影节的“游戏规则”并非都是艺术至上的,国际大奖不过是电影价值评判多元尺度中的一个侧面。
姜文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
过度敏感源自缺乏自信
今年只有一部华语电影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让国内不少电影评论感叹中国电影在威尼斯风光不再。不少影迷十分留恋侯孝贤、张艺谋、贾樟柯、蔡明亮等中国电影人频频捧得“金狮奖”的时代,还提议中国电影应该转投威尼斯电影节前主席马克·穆勒新设的罗马电影节旗下,原因很简单:“‘老马( 微博 )’喜欢中国电影,在罗马拿奖几率高。”
有学者认为,对海外奖项的过度敏感,源自中国电影曾经的不自信。上海大学教授聂伟认为,海外奖项被看重甚至被神化的时代,恰恰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衰弱期。充分市场化之前,一些中国电影人通过国际电影节寻求发行渠道和资金支持,许多国际电影节上的老朋友,包括马克·穆勒在内,都为中国导演做过制片人。而1990年代,随着引进大片搅动电影市场,对国内票房没有把握的国产电影,则试图通过博奖寻找所谓的全球化存在感。
为了迎合所谓国际口味,一批和中国观众审美脱节的影片被推上银幕。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曾有某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国产片,回国之后“趁热”放映,国内票房却不足200万元。一位北京电影投资人告诉记者,某位在圈内挺有名气的“艺术导演”,为了国际奖项特意挑选了题材、剧本、演员,却完全不顾及市场,换了4个投资方,影片才勉强完成,最终颗粒无收还赔了本钱。
姜文作品《太阳照常升起》
国际口味只是标准之一
过去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能在国际电影节频频获奖,和西方评委的喜好有关。姜文表示,国际电影节评委即便给了你奖,也未必知道你的电影想表达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中国什么样,带着好奇或者同情说你拍得不错,给你一个奖”。
有影评人告诉记者,国际电影节的“游戏规则”并不一定能保证艺术必胜,奖项充其量只是衡量电影质量的一个维度。“某些奖项的评选标准很自由,好坏喜恶往往由十几人的一个圈子说了算。”知名影评人 虞昕 告诉记者,不少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选择评委时并没有所谓资格认证,评选标准也没有详细规定。于是,很多知名导演时常能收到参加电影节的邀请,并经常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之间赶场。贾樟柯、姜文等中国电影人,都曾应邀担任过戛纳、威尼斯旗下某些单元的评委。一些国际电影节的“圈子文化”还等级森严,能拿到电影VIP观影票的不是影迷、记者,甚至不是评委,而是赞助商。
“在海外电影节上爆发式入围或集体缺席,并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强大或没落。”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面对国际电影节奖项,中国电影和电影人无需“仰视焦虑”,国内市场和观众给了中国电影足够的底气。坐拥全球电影业界公认为成长率最高的市场,又有本土社会生活为创作打底,中国电影与其削尖脑袋向国际奖项“撒娇”,不如思考该用什么在中国观众面前“争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