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美国近两年发出的一张张“实体清单”给了日本启示,韩国半导体产业成为日本展开狙击的目标。
半导体产业逐渐成为韩国出口的支柱产业,近两三年来,景气的半导体产业是拉动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正是基于半导体产业成熟严密的全球分工体系,韩国凭借着来自各国的原材料与设备,先后在DRAM、闪存等领域打垮了日本、美国等诸多竞争对手。
诞生了三星、SK海力士等在内的全球存储巨头,韩国企业占据着全球存储市场的主导地位。DRAM市场,三星约占全球份额的44%,SK海力士为近30%;在NAND闪存市场,两者合计也在40%以上。
前几年,由于存储器价格的持续上涨,三星于2017年第二季度取代英特尔,成为全球半导体龙头,且其2017年半导体业务总销售额超越英特尔,终结了英特尔在半导体领域延续24年的霸主地位。2018年三星总销售额仍然超过英特尔,但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内存市场遇冷,DRAM和NAND价格崩盘。
根据ICInsights数据显示,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存储器厂商2019年上半年业绩狂降,同比至少衰退33%,而在2018年上半年,这三家业绩同比增长最小也有36%。
存储市场失控之势,初现端倪。
同时,在日本政府对半导体关键材料出口韩国祭出限令下,韩国存储大厂还面临存储芯片减产的可能性。韩企短期内虽有库存可供给需求,但长期来看一定会造成缺货。据悉,三星近日从JSR比利时子公司寻找到了EUV光刻胶供应,可以多维持几个月的生产使用,但产品质量下降及产能供应不足估计还是要面临的问题。
此外,近期日韩互相将对方“踢出”白名单,相互释放善意的渠道变得更为受限。长期限令之下,内存市场将会愈加混乱,韩国之外的内存厂商纷纷嗅到了一丝机会。
在国际竞争格局上,无论是内存还是闪存产品,基本均被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垄断,掌握着全球产品的话语权。
反观中国企业,在存储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规模均存在较大不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存储芯片进口总额达886.17亿美元,其中,韩国产芯片的进口规模达463.48亿美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存储芯片进口额达146.72亿美元,同比猛增75.4%,可以看到国内存储市场需求在不断提升。但我国在主流与DRAM和NANDFlash芯片的制造上近乎是零。
中国存储器产业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核心技术的落后成为产业发展的桎梏,无论是产业需求还是市场战略,存储产品的国产化都迫在眉睫。
在提高存储芯片的自给自足率方面,紫光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是拉动国产存储产业发展的三股重要力量。
今天,笔者来介绍一下国内三大存储厂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机遇下,将会取得怎样的突破和进展?
本土存储厂商现状
紫光集团
在日本向韩国发出限制清单的前一天,紫光集团发布消息宣布组建DRAM事业群,DRAM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技术高地,DRAM的国产化也一直是中国高端制造的梦想。
紫光DRAM事业群任命刁石京为董事长,高启全为CEO,刁石京于2018年5月入职紫光集团,一直担任集团联席总裁,高启全则有“台湾存储教父”之称,这个消息足见紫光对DRAM业务的重视,意味着紫光集团正式将DRAM列为发展的重心。
据统计,2018年全球半导体产品销售额4373亿美元,其中DRAM销售额约800亿美元。DRAM行业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目前留下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巨头,合计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中国大陆企业榜上无名。
其实,紫光发展DRAM的野心早就初见端倪,2013年,在芯片行业开启并购整合之后,紫光集团在中国半导体领域迅速崛,DRAM领域自然是不想错过。据了解,在2015年,紫光集团向美国存储巨头美光发出收购要约,预计以230亿美元进行全盘收购。
虽然这个收购案很快变得扑朔迷离,未能如愿。但紫光同年得以收购西安华芯半导体公司51%股权,更名为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谈到西安华芯半导体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西安华芯的前身是2003年在西安成立的德国英飞凌科技存储器事业部,2006年英飞凌的存储事业部拆分上市成为奇梦达科技。但分拆不到三年,2009年初奇梦达就在三星等对手的攻击下宣告倒闭,随后在原奇梦达改制重建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安华芯半导体公司。
倒下的奇梦达是紫光DRAM产业的根源之一,也在无意中成为了中国DRAM产业的种子。
紫光如今投身DRAM产业,一方面应该是看到了掌握该产业话语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也是此举的推动要素;另一方面,面对中美、日韩之间的纠纷,使得大型半导体公司变得更为谨慎,相关方面合作的态度也将变得保守;此外,在DRAM制造上,中国大陆企业与一线大厂的差距仍然较大,但是由于目前制程技术面临的发展瓶颈,大陆厂商依然存在追赶的机会。
在寡头垄断稍弱的闪存领域,紫光集团通过一系列收购,建立起了包括长江存储在内的3DNAND、SSD等一批上下游存储企业。
长江存储作为国内存储带头企业,其成立带动了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也掀起了各地投资热潮,投资热潮的背后承载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弯道超越”的期望。
在今年GSA会议上,长江存储宣布将在今年8月正式推出Xtacking™2.0技术,旨在将为3DNAND带来更出色的I/O高性能,更高的存储密度,以及更短的产品上市周期。Xtacking™2.0技术是在Xtacking™1.0技术上的突破,意味着在自主研发的路上取得了进一步的成绩,也进一步凸显了其技术优势。
长江存储是国内三大存储芯片阵营中主攻NAND闪存的公司,去年小规模生产了32层堆栈的3DNAND闪存,但是,长江存储并不打算大规模生产32层堆栈的3DNAND闪存。
长江存储计划在今年年底量产64层3DNAND,同时将导入Xtacking™架构应用,并规划在2020年跳过96层3DNAND技术进入128层3DNAND阶段。根据推算,长江存储Xtacking™1.0导入到64层3DNAND,很可能到128层3DNAND会导入Xtacking™2.0,这将大幅度缩短与国际大厂在技术上的差距。
观察各大存储厂商发展状况,目前主流出货多在64/72层产品,并已量产92/96层的产品,目前正提供客户UFS、SSD等产品样品导入,然而新制程的扩产受到今年市况影响,供应商自去年年底以来逐步调降资本支出并减缓扩产时程,甚至有部分供应商决定减产,导致新制程比重成长较为缓慢。
反观长江存储发展规划,在推出64层产品后,相较于其他供应商先发展9x层的步调,长江存储将直攻128层以缩减与其他供应商的差距,主要供应商则规划在2020年量产128层产品。尽管长江存储在技术发展上仍与主要供应商有相当差距,但未来对市场的影响估计将越来越大。
但产能问题、闪存市场大环境以及工艺落后等多方面的挑战仍在眼前,长江存储依旧任重道远。
合肥长鑫
2016年,日后被称为国内三大DRAM势力的合肥长鑫成立。
去年朱一明辞去兆易创新总经理职务,从王宁国手中接手了长鑫存储,担任CEO一职。
朱一明在今年5月份一场活动中表示,通过与奇梦达的合作,合肥长鑫获得了一千多万份有关DRAM的技术文件及2.8TB数据,这成为长鑫的技术来源之一。
今年6月份,合肥长鑫宣布12英寸存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的一期研发阶段所有单体已经完成,研发线晶圆片电性能测试良好,成品芯片功能通过,正在进行良率提升和量产准备工作。该项目今年的目标是部分生产线投入使用。
根据计划,合肥长鑫将在2019年三季度推出8GbLPDDR4,到2019年底,产能达到2万片/月。预计在2020年建设第二座晶圆厂,2021年完成17nm研发。
合肥长鑫项目专注于DRAM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通过与国际大厂合作,持续投入研发超过25亿美元,不断完善自身研发技术,目前已累积有1万6千个专利申请,已持续投入晶圆量超过15000片。整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72亿美元,工程将分3期完成,预计月产能将达12.5万片。
但纵观DRAM市场格局,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几乎控制了所有重要的DRAM专利,产能领先幅度也较为巨大,合肥长鑫这样的中国新玩家要想在DRAM市场上崭露头角仍有较大挑战。
福建晋华
2016年,福建晋华注册成立,其大股东包括福建省国资委、晋江市财政局等,是一家100%国资持股企业。它与台湾联华电子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专注于DRAM领域。原预估2018年9月正式投产,到2019年底一厂一期项目可实现月产6万片12英寸晶圆的产能,到2020年底一厂二期也将达产6万片。并适时启动二厂的建设,到二厂达产时,总产能将达24万片。
然而,事不遂人愿。2018年中兴事件将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脆弱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随后,福建晋华的DRAM正式投产后不久,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便宣布将福建晋华列入实体清单,被实施禁售。
自被美国商务部列入禁售名单后,福建晋华便四处奔波以寻求解禁。此外,福建晋华还一直深陷在与美光的专利纠纷案当中。
围绕在美光、联电、晋华集成三者之间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一直扑朔迷离,尽管晋华集成和国内产业界一直希望能同美光回到谈盘桌前,但在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局面下,晋华事件的走向变得难以预料。
一时间,福建晋华前途不明,几近停产。
据媒体消息,晋华在前段时间将自己挂牌出售,并将美光视为潜在买家。福建省政府对各种选项持开放态度,可以是合资企业,也可能是一项许可协议。但是,美光拒绝对此发表评论。据接近美光的人士称,美光无意与晋华建立任何形式的合作关系,或对晋华进行投资。
晋华和美光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初,美光就在台湾地区起诉晋华侵犯其知识产权。2017年12月,美光又在美国加州起诉台联电和晋华侵犯其存储芯片知识产权。
作为回应,晋华2018年1月在福建起诉美光侵犯其知识产权。7月,福建中院裁定美光的相关产品不得在中国销售。
几经反击之后,受到重创的福建晋华再无对外释放过任何行业信息,最近一条关于此事件的动态,至今仍停留在数月前那则“公司无出售计划,亦未寻求美光帮助”的辟谣声明中。
通过晋华官网可以看到,上个月晋华公司三周年厂庆的活动圆满落幕,两张长跑活动的照片定格了晋华员工的欢笑和呐喊,倘若晋华事件真的是一次长跑,它此时又跑到了哪里呢?
结语
中美贸易争端以来,发展一条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逐渐成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共识,紫光、合肥长鑫与福建晋华在长期国产空白的存储领域的进击也有了特别的意义。
内存芯片在经历过十多个季度的涨价之后,如今盘旋在价格下行区间,随着日韩贸易战带来的影响以及内存市场的周期性变化给了国产内存厂商难逢的发展机遇。
以目前现况来看,存储芯片需求触底反弹在即,全球存储产业复苏在望,中国发展存储器的策略能否成功,国产存储产业能否赶上这股东风,未来的3~5年将是极其重要的关键期。
面临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巨头的垄断压力,以及研发、产能等挑战,本土厂商能否突围,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努力,与政策、资本、产业和市场环境亦紧密相关。强化IP布局、扩大市场内需、国内厂商的大力支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快速提升产能,以及取得与国际厂商有利的谈判筹码等等,都是突围路上绕不开的挑战。
过去数十年,日韩几乎垄断了全球存储器行业。然而在日本半导体产业不断衰落趋势下,也许是美国近两年发出的一张张“实体清单”给了日本启示,韩国半导体产业成为日本狙击韩国的目标。
日本政府一张“出口管控”让韩国企业陷入困境。表面上是因为历史原因的“旧恨”,但本质上是为了争夺高科技主导权的大国博弈与竞争。
在如今博弈与竞争的冲击之下,市场出现了一丝空隙,中国存储厂商是否嗅到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