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升级为7.0版本后都有哪些功能特征上的改变呢?本文作者对微信7.0版本后的特征修补及强化特点提出了相关看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微信在近几周内升级为7.0,甚至文章《微信八年:从1.0到7.0版本,一个通讯工具的进化史》还历数了这些版本的功能特征变化,实为本文提供了一些详实的数据基础。
一、微信1.0到微信5.0,完成了一个互联网超级开发平台的核心元素
1. 超越传统通讯功能
微信从最基本的用户需求通讯做起,开始只会发文字图片,完成彩信的基本功能,到后来加入通讯录导入、语音留言和语音(视频)实时交流,完全超越普通电话的功能;让电话通讯公司降级为通讯链路层,升级通讯需求为高阶的娱乐和社交。
2. 超越Web2.0社交平台功能
PC互联网时代的交友平台和博客平台,甚至后来的所谓轻博客,这种核心产品特征被吸收和纳入的移动互联网形态的朋友圈、通讯录和讨论组。
PC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平台,大多还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交,但微信通过和电话号码的绑定,并且通过导入通讯录功能,强化了熟人社交。通过这些特征的完善,微信变成了熟人圈更加熟,陌生人变得慢慢熟的移动社交平台;通过朋友圈的UGC内容(轻型内容: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生产,释放了每个普通人的动能,让朋友圈自娱自乐,腾讯乐享其成,让传统社交平台逐步边缘化,包括微博。
3. 超越传统媒体平台
通过2大体系设计订阅号和服务号功能的推出,不光解决了内容消费的升级问题,而且解决了自媒体和企业机构进入的可能。这又一次大大的解决了一个内容释放需求。
通过自媒体人的无私劳动,PC互联网的精华内容被人工转移到了腾讯微信公众平台里面,变成了腾讯一笔深埋在地下的财富。
当传统媒体坐吃老本,若干传统媒体人跳出机制,倒是成就了一些优秀的新媒体机构,未来他们还会持续生长。
4. 连接一切——开放平台的成长
从用户层面看到的微信支付、扫一扫,还是从开发者看到的集成在公众号的API调用,这个解决了人与机构、人与物之间的接口问题。
这个让万物互联通过微信这个中介变成了可能。微信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强连接,然后逐步扩大到人与物的连接,为未来的物联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笔者还记得PC互联网时代的百度框应用,我觉得那是百度曾经试图释放周边生态动能的一次尝试,不知后来的情况了。
总之,微信5.0之前,我认为这4个核心特征: 通讯、社交、媒体、连接 代表着微信的核心功能进化,让其变成了人的互联网虚拟形象,甚至让微信朋友圈的人的形象有了更高的人设——“人设的美化道具”。
从更高层次来讲,手机是一个个人器官的延伸,那每个APP则是用户内在需求的某个特征中介工具,而微信6.0之前的特征则是一个基本满足了普通人的关于社交通讯、社交关系管理、内容消费、生活管理(如支付、和一些机构的连接、设备的连接)等等。
二、微信6.0到现在,只是一些核心特征的修补和完善
似乎微信5.0之后微信的特征开发变成了一种小心翼翼的,甚至是官僚化的管理。从本人的感觉来讲,来个不恰当的比喻似乎有了一种腐败之气,越来越瞻前顾后,投鼠忌器。的确,那时候用户数在疯长,对于一个研发团队来讲,先保证平台的服务稳定比增加APP的功能要重要得多。
从大特征的增加来讲,只有一个小程序的功能的推出变成了6.0到7.0的核心变化。我还记得曾经微信在设置功能埋藏得很深的一个插件功能,还有一个当时石破天开的那个打飞机的小游戏,我似乎感觉到这个产品想拥有一种非常的变形能力,但或许是生态的压力,比如苹果公司的某些限制,却被约束了,甚至到现在,这个插件的功能竟然留着一个空白的界面。
微信插件究竟意味着什么大招,这个肯定比小程序厉害。
至于说有些评论说微信的变化是因为所谓同行竞争压力做出的,我认为不是。首先我认为6.0之后,除了小程序之外,就没有大的功能和特征性的变化,包括这个“即刻视频”,至少在我的超过1000人的朋友圈里面,还是用之少之又少。在我看来,也只能是一个少数人的喜好了。微信的用户群,还是集中在18岁以后的成年人吧!
小程序功能是微信开放平台一个出口,但我认为目前的形态只是一种临时态,因为尽管它比起从微信公众号菜单或者的交流链接中启动的H5稍微有那么一小点用户体验优化以及在讨论组的优待之外,它仍然缺少一种独特的气质。当然,这个已经对于寄宿在iOS或者Android市场中的一个奇葩的存在了。
而且,这个小程序受限于万物互联的目前核心技术缺陷,就是无法懂人的当前意图,所以,目前只能用“二维码”、“小程序码”这类的直勾勾,冷冰冰的扫描启动。
须知道,开放接口如果公开过大,因无法控制的第三方开发行为或许会伤了微信,同时,这样一个超级APP会存在“店大欺主”的可能,让苹果公司或者谷歌公司用所谓的“政策”给绞杀了的。所以,腾讯如此大的公司,却没有一个OS级的方案,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需求。说得再过分点,万一某天被苹果和谷歌下架,那可是10亿人的需求被影响呢。当然,这个基本可能性为零。
三、我期待的微信7.0版本后的特征修补及强化特点
1. 小众用户群的个性化需求和插件市场的启动
文明和开放的实质,就是越来越总重个性化。移动互联网之所以更加的丰富和多样,就在于需求的个性化实现。然而,坐拥10亿用户的微信,却越来越忘记(忽略/压抑)了自己的初心和成长的基石。
个性化的界面,用户喜好设置是超级应用的必备需求。当然,微信目前已经给出了很多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开关。比如说是否关闭朋友圈,比如说设置三天可查看,比如说设置字体大小。但这类还是不够满足众多口味。
举例如下:界面的色彩好恶请勿因产品经理和设计师而限制。很多人都因为7.0初始的界面而惊诧,对于某些特征的改变而感到不习惯。以微信团队强大的技术后盾,为何不给用户一个基本款和一个尝鲜款皮肤呢。
其他的用户小众需求也可以如此这般,甚至可以做个第三方市场,让其他开发者也可以开发微信插件嘛。不必让第三方接触你的数据和关系,只是优化个布局和样式表这个不行吗?
既然张小龙说有1亿用户想教微信做产品,那说明微信真的是被人喜欢的。当然,也说明了个性化需求的微信是多么的强烈,压抑着用户需求,这个也不是阳明心学的花开实质,而是“ 眼不见心不烦 ”了。
2. 标签功能的一致化使用
微信通讯录中有一个给联系人打标签的功能,这个实际上给社会关系有了一个多于大脑记忆的主动分类的帮助。特别是超过500联系人的更是如此。微信通讯录肯定是一个日益膨胀的过程,除非此人死了或者是此人避世不出。
(1)用户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也应该标签化
微信订阅号的折叠以及微信订阅号的每次改版,实际上都没有激发至少是我查看订阅号订阅内容的兴趣。
我为什么订阅,其实就是我的一个收藏的潜在需求的实现。也就是等着未来某一天有用,而去主动查阅它。偶尔看看,却仍然被这个随时变动的瀑布流而感到压抑,而头条却解决了这个需求。
或许,这就是微信订阅号下一次应该关注的地方。能否将用户订阅的公众号的内容按用户的自定义标签去分类查看,或者是智能推荐呢?用户已经过滤了一遍,为何这儿不来点“AI”呢?
订阅的功能在信息尚不丰富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的,但一旦信息膨胀,加之公众号内容膨胀,订阅的瀑布流就不够用了。而我认为加一个过滤的瀑布流,加之已读未读的过滤,会让订阅号瀑布流会更有效些的。
目前的“看一看”里面的朋友“好看”推荐,只是一个朋友圈的另外形式出现,或许优化了阅读体验,但仍然无法解决低质量内容被“朋友”推荐的问题。 我认为未来应该需要有一个标签化选择的功能,无论是订阅号还是朋友圈。
(2) 微信消息应该可以批量处理,或者通过标签去过滤
微信不光是耗电比重最大的APP,也是耗费空间最大的APP,对于很多人都是这样。然而,删除不想阅读的消息,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尽管有了那些删除大附件的功能,但总是觉得让人无法全部掌控这些不想要的东西。请提供一个插件解决它。
(3)朋友圈的标签化过滤阅读
朋友圈的分类发布都做了,但对于另外一端的分类阅读为何不能成为一个选项呢。这个可以做成用户端的数据库,但我想对于提高阅读效率,降低用户焦虑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微信内对象的标签化功能是一个半吊子功能,没有做到完备,对于日益庞大的社交信息,没有一个更为批量精致的管理,用户只能任由其膨胀,却只能在某个时刻全部重置,而没有一个简单、有效、精准的删除维护机制。
3. 陌生人管理和通讯录信息强化
在我周围的人群中,不少人有超过1000联系人。对于联系人的管理,删选,分类,本身就是一个内在的管理需求。前面已经说过,对于一个活跃用户,通讯录的膨胀是必然的。
(1)微信5000好友上限应该取消
微信好友的5000上限我认为是一个拍脑袋的决策,我建议去除。其实,有些人非要加更多,给Ta个选项不就可以了嘛。限制,总觉得就是一种中心化的概念。
然而,对于很多重度用户,可能加微信就是建立人与人一个连接,未来可能用得着,也可能用不着。但存着,这个就是给未来一种连接的机会。微信不应该拒绝这个链接,从这个道理来讲,5000好友上限的限制就是个笑话,至少这不应该是一个无法变更的数值。
(2)需要更多的联系人支持选项
微信联系人的备注和标签功能从目前看来,是一个初始的设计状态。包括更多信息的选项,也只是一个初始接口界面。
目前急切的功能,我认为应该不是简单的文字备注,这个毕竟很麻烦。至少也应该有互加好友的时间、地点、场景等这些辅助的记忆信息。
四、呼唤人脑互联和互联网智能超级开放平台,呼唤微信10.0
上面的一章只是说明了微信作为产品对于普通重度用户的一些更细致的需求,但如果本文仅至于此,那便失去了一半的价值。
我更想说的是下面的这些:
1. 微信应该更加开放,最好每个主题页面都可以拥有第三方可扩展的部分
如果说手机是一个人体终端延伸设备,或者说一个体外器官,那么微信某些程度来讲就是一个存储体或者记忆体,当然同时具有输入输出系统。从这个意义来讲,微信目前的形态还是一个初级形态。
无论是安卓系统还是IOS系统还是其他的手机OS,目前来讲,他们都只是一种硬件驱动系统而已。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那目前的微信则集中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具备的虚拟人社会关系的最大限度(没有低看其他APP的意思,此微信也可以泛指其他同类APP,以下同),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微信只是简单的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机构等这些的如社交关系,支付关系,业务关系等进行了初级的连接。所以,这个产品型很初级。
当然,从后台的微信开放平台而已,目前公布的接口当然也是非常初级的了,虽然它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然而,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关系来讲,目前依然是九牛一毛。
人类社会的方向一定是不可逆转的,未来可能走向毁灭,但这个不影响微信未来持续变成人脑接口的一个核心处理单元。从这个意义来讲,微信6.0到微信7.0,并没有真正开创性的东西(前面已经说过,小程序只是H5形态的一个变种而已)。
如何进一步开放,是否是小程序和公众号的这2种微信内开放形态,则是微信突破自己的一个关键命题。
2. 人脑接口类的应用APP,或许是微信们的掘墓人
在所有APP中,微信可能是最能代表某个人社会属性的工具了。微信对于它的重度用户而言,基本沉淀了所有的社会关系,就此一点,足够让微信无惧于其他挑战者。诸如抖音这类短视频形态的产品,他们归根结底是一种在媒体形态上的创新和完善,比起社会关系的反应来,他们已经失去了先机。
互联网的实质就是万物互联。目前最大的痛点还是无法为人类随心所欲的互联,另外就是信任问题的解决。目前的输入设备还不能解决随心所欲的连接,就如发明了二维码、蓝牙、WiFi、小程序码、语音输入,这些相对应人的大脑,物与物的连接,还是低效的和充满了二义性。这就是微信的核心痛点。
如果哪一天人的大脑意识直接和某个设备沟通,那么手机或者手机上的微信,就会将其存储的知识移动到这个设备上,那时候就有了微信的真正杀手应用。
3. APP?操作系统?未来的微信形态?
现在微信这类的叫超级APP,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有点客大欺店的感觉了,包括让iOS这类的操作系统变成了一种基础服务。而微信则在其上提供了更广泛,更加对人友好的基于SNS的API接口。
所有在微信上的开发,都直接是基于SNS关系的应用,这个实际上建立了一种新型的SNS网络规范,我感觉这个和TCP/IP协议一样的具有突破性。也或许在未来,在微信继续开放的前提下,微信所拥有的大众社会关系不在变成一种腾讯公司自己小心翼翼维护的东西,它一方面提供了快速的连接接口,另外一方面则能够提供各个对象的社会信任值,那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腾讯公司肯定变成世界的超一流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