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发明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研制出GaN纳米线气体传感器

5月7日消息,大连理工大学黄辉教授课题组发明了无漏电流“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解决了纳米线器件的排列组装、电极接触及材料稳定性问题,研制出高可靠性(8个月电阻变化率<0.8%)、低功耗(可室温工作)及高灵敏度(NO2检测限0.5ppb)的GaN纳米线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可推广至生物检测以及应力应变检测等,实验结果发表在国际纳米领域顶级期刊“Nano Letters” 。


大连理工大学发明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研制出GaN纳米线气体传感器_软件科技_游戏攻略


黄辉教授课题组发明的“无旁路电路”纳米线桥接生长方案


当前,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IC)发展迅猛,推动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如果把IC比作人的大脑,传感器则相当于的人的感知器官,二者相互依存。但是,传感器(特别是可集成微纳传感器)的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IC的发展水平。因此,微纳传感器(或传感芯片)将是继IC产业之后的另一重大产业。


大连理工大学发明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研制出GaN纳米线气体传感器_软件科技_游戏攻略


黄辉教授课题组研制的微型气体检测仪


与传统体材料和薄膜材料相比,半导体纳米线具有大的比表面积、易于形变、纳米级的导光和导电通道、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结构灵活多样等优势,是微纳传感器的理想选择。但是,纳米线的器件制备工艺存在纳米线易被污染和损伤、纳米线排列定位困难、纳米线电极接触电阻大的问题,阻碍了纳米线器件的实用化进程。2004年惠普公司与加州大学合作发明了一种“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但是,在纳米线桥接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寄生沉积层会造成漏电流,这极大的劣化了纳米线器件的性能,该技术并未获得推广应用。


黄辉教授课题组,首次研究了纳米线桥接生长中的寄生沉积效应,发明了一种结合气流遮挡效应与表面钝化效应的桥接生长方法,解决了寄生沉积问题;并首次实现了“无漏电流”的GaN桥接纳米线,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高稳定性、低功耗以及高灵敏度的集成纳米线气体传感器。特别是,GaN材料是第三代半导体,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耐高温、抗氧化、耐酸碱腐蚀)和生物兼容性,适用于严酷环境下的应力应变以及液体和气体样品的检测(实验证明氢氟酸腐蚀48小时未对GaN纳米线产生影响),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该技术将推动传感芯片的发展。


29
164
0
53

相关资讯

  1. 1、克里斯帕拉特首谈“星爵”被影迷屠版指责:“大家为何不恨灭霸”289
  2. 2、TVB新剧下周一隆重上映!十优港姐率先揭秘行业内情2782
  3. 3、《大力神》曝父子反目剧照人物关系走向成谜4639
  4. 4、“超甜腻”的4部穿越剧,肖战、龚俊各一部,全看过就赚了!3950
  5. 5、《我不是药神》王传君两天两夜没睡赢来角色,但另一个他更惊艳2815
  6. 6、“小龙女”吴卓林与老婆婚后首次露面,毫无顾忌蹲街边吃免费甜品3939
  7. 7、香港电影节为贾樟柯“添翼计划”设专题展映3552
  8. 8、哥斯拉接班奥特曼兽王变人类蠢萌小伙伴2273
  9. 9、桃花眼魅力大,娱乐圈最正宗桃花眼竟然是他!4303
  10. 10、被导演邀演《知否》因撑不住角色主动请辞,老同学来救场很成功3292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