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仅1年多的觉非科技刚刚完成了L2.5级别自动驾驶方案的测试,可实现类似于特斯拉Autopilot的车道保持、自动并线与进出匝道等辅助驾驶功能,但据觉非科技CEO李东旻测算,其方案的成本比特斯拉低了1000倍。
觉非科技的方案对汽车没有特别的要求,其测试使用的是一台十几万的车,对车的改造是在后视镜下方加装了三四年前的量产手机,价格约为1500元,手机中放置了觉非科技的高精地图数据和算法。
高精地图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李东旻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过去几年,研发自动驾驶方案的汽车厂商和科技公司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雷达和视觉算法上。如果自动驾驶公司老板手里有100万,他可能花80万买更好的激光雷达和GPU,花20万找猎头找人才。
但问题也显而易见。目前,大部分公司的自动驾驶方案都面临着落地难的问题,自动驾驶也被质疑是炒概念。一方面,如何让雷达等设备实现5年以上的稳定性还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目前上路测试的自动驾驶汽车设备成本超过百万,如何把成本降到可接受的程度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在李东旻看来,用软件和算法去替代成本高昂的硬件设备是未来三到五年驱动自动驾驶发展的关键,一半以上将由决策地图驱动。
据了解,高精地图采集数据的过程和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这类面向用户的地图类似,但精度更高,达到厘米级别,采集的数据不仅要知道哪里是路,还要分辨出有几条车道,每条车道有多宽,还要包括直行、左转、右转等信息。
日前,界面新闻专访了刚刚加入觉非科技的李东旻,他谈到了对目前自动驾驶的看法以及高精地图发挥的作用。李东旻表示,他怀着使命感加入觉非科技,希望能做一件改变人们生活的事情。
以下为界面新闻整理的对话实录:
界面新闻:觉非科技高精地图的数据来自哪里?
李东旻:我们自己采集,每天可以采集600-700公里数据,后期的处理效率能达到每天800公里。处理数据的过程是把机器拍到的图片、轨迹处理成抽象的地图数据,能够让车读懂。全国的道路里程是700万到900万公里,我们半年的时间跑了20万公里左右,现在还在持续跑的过程中。
在采集数据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众包的方式持续更新数据。比如,一条路原来的三车道扩大成四车道,这个不需要我们的设备重新再采一遍,用众包设备把图像和位置信息传到云端就可以更新数据。
界面新闻:高精地图对自动驾驶的价值有多大?
李东旻:高精地图的优势是效率和成本。过去自动驾驶都是通过硬件去感知,激光雷达的性能不断提升,成本也在持续增长,让自动驾驶实际上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们更像一个软件传感器公司,先让机器通过它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再用廉价的硬件传感器和我们决策数据平台之间进行融合。
而且,自动驾驶发展到现在要落地,不是一个简单的科研项目,而是要用工业化的方式实现。对于汽车厂商来说,卖车首先要做到的是你这个车不要出问题,不能说这个雷达坏了,车的功能减半,这是不能接受的。
从我的判断来说,未来通过数据来去驱动自动驾驶的公司会变多。今年的汽车销量比较惨淡,大家不能一味地追求更昂贵的设备,现在的主机厂商也开始意识到应该提供一些更便宜的东西。
界面新闻:怎么看待科技公司目前在自动驾驶业务上遇到的困难?自动驾驶是不是炒概念?
李东旻:现在做自动驾驶的组合,一种是车+AI,一种是AI+车。汽车厂商做AI,认为是对他们的赋能,科技公司认为汽车只是载体,AI是核心。这两种组合和切入路径很难说谁对谁错。
我认为,自动驾驶不是炒概念,AI+车,做软件的前景还是很大的。最近三到五年,一定会落地,L3及其以下级别的自动驾驶商用的机会更大。其商业价值不是家用车,而是商用车,他们是靠驾驶为生的,每天至少行驶300公里以上。如果有辅助驾驶,能够让司机手离开方向盘,增加他们的便利性,他们的感受是很强烈的。如果它能降低事故率,保险公司也愿意采购这样的解决方案降低事故率。
界面新闻:你加入觉非科技之后,主要负责哪些事情?
李东旻:我的精力主要放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融资,我们正在寻求A轮融资,目前我正在见投资人;第二个是商业拓展。我们在力求寻找不同行业的第一名合作,因为找行业头部公司合作制定下来的东西很可能是行业标准和标杆;第三,还会在招聘上花比较多精力。觉非科技目前团队规模在70人左右,我们不想在短时间让团队扩张很快,但希望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规模,能找到一起战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