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薄荷
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邵燕君曾经以“粉丝学者”的身份,对网文作家猫腻做出过如下评价:“如果说,金庸的成就在于完成了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向现代武侠小说的转型,猫腻的成就则在于将这一转型从纸质时代推向网络时代。”
猫腻,何许人也?
正在播出的《将夜》,之前的《择天记》,还有即将播出的《庆余年》都是由他的原著作品改编。也是在写出这些作品的时候, 猫腻逐渐成为了网络文学作家的最高级别——白金作家。
他的作品中少不了“爽”的元素,但不是绝对中心,正如一名读者所说,“年龄增长后,觉得过往看过的好多网文太过幼稚、俗套、索然无味。然而一些顽强地留了下来,其中就有猫腻的作品。”
在邵燕君看来,猫腻的作品有几分“英雄气概”,即便有金手指也不过分,“ 老猫的境界就叫‘情怀’ 。 ”
《择天记》播出后,这个自称“因为打字很快所以开始写小说”的作家,开始走向更加大众的“出圈范围”。《将夜》摄制近三年,剧本打磨便有两年,猫腻还担任了《将夜》影视化的监制。
导演杨阳把《将夜》比作一把火,希望能将寒冬的冰冷驱除。而在今年夏天,行业内也发生过一次变革:阅文集团宣布收购新丽影业。这个国内最大的网文生态集合体, 昭告了它在影视剧制作全领域的野心。
也许,我们可以把猫腻的“出圈”和阅文的“转型”联合起来,探寻一下网文IP在经过了突然爆红、资本蜂拥,再到逐渐理智的境遇后, 未来还会产生什么可能。
《将夜》开发,“蓄谋已久”
小说《将夜》的开头是这样的:
“唐帝国天启十三年春,渭城下了一场雨。这座位于帝国广阔西北端道德军事边城,为了防范草原上野蛮人入侵,四向的土制城墙被垒得厚实,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墩实的土围子……人们夜里入睡抖铺盖时都会抖起一场沙尘暴。正在春旱,这场雨下的恰是时辰,受到军卒们的热烈欢迎,从昨夜至此时的淅淅沥沥雨点洗刷掉屋顶的灰尘,仿佛也把人们的眼睛洗的明亮了很多。至少王士襄此时的眼睛很亮。”
开篇,对环境的描摹由大见小,粗粝中带着清新,有很强的氛围感。虽然是网文起家,但是却被陆续出版成册,猫腻的作品一向被称为“有一定准入门槛”: 要有相关的阅读量和文学鉴赏水平,并且足够耐心,同时兼具感性和理性思维。
《将夜》将要被影视化的消息传出后,观众的反应普遍是,“怎么拍?”“可能是最难拍的小说之一了。”先不说涉及到多少个复杂的人物,猫腻用较为印象派的手法构建出的 所谓“磅礴世界观”,就很难被影视化明白。 东方传说、宏大架构、诸多细节,一本几百万字容量的小说稳扎稳打,看起来哪个部分似乎都无法被舍弃。
而《将夜》在昨天正式播出,在没有具体播放量的情况下,目前位居骨朵网剧热度日榜排行第11位。从已经播出的内容来看,创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去展现自然景观,再加上预告片中的闪过的部分,沙漠、荒原、雪松、高山、幽阁等画面纷纷出现,视效体验仿佛在看纪录片,但是又凝结了一种更为神秘的气质,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这美景中到底藏了什么天地人和的玄机。
这也就是创作者体现“世界观”的意图所在。 辗转20余个城市拍摄,将各门各派的人物们一个个安插进场景中,环境和人物环环相扣,气质又十分贴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世界观”的感觉。只是这种做法并不会显得突兀,所以也并不浓烈,反倒像是隐藏在具体情节中的彩蛋,等待观众在进一步观看后慢慢体会。
导演杨阳对于“改编难”的议题做过回应,她表示,由于电视剧篇幅确实有限,所以尽可能地在专注塑造宁缺的人物形象,与主线无关的一些情节细节,就忍痛割舍了。另外,猫腻本人在监制的过程中,表示“ 书中许多碍于篇幅或文字的局限性而无法详细描写的情节,终于有机会在电视剧中加以丰富和展现。 ”
可以见得,《将夜》同时在做“加减法”。历时两年的剧本打磨,猫腻既是监制也参与剧本创作。在“回归原著”的永恒母题上,他试图给原著党们构建一个乌托邦,也满足普通观众的观看需求。仅第一季中,就还原出原著中数十个场景和上百人物,而以超级季播剧形式的呈现方式,似乎验证了猫腻和创作团队的野心,要把故事讲明白了,“好饭不怕晚”。
这一点和IP开发背后的阅文集团是相似的,明知是个“棘手”的活,也要继续做。“我们在执行影视化进程时,注意保持了作品的特质,将作者笔下浓浓的烟火气息与出尘飘逸的质感,进行了对立统一,营造出具有东方色彩的古风神韵。”
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罗立这样解释《将夜》IP的潜力所在:“从题材上看,《将夜》是一部想象力惊人的架空历史的奇幻小说, 但猫腻却成功地在其中置入了丰富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奇幻作品中,这是难能可贵的创作实践,也是属于《将夜》的这部金奖作品的独特标签。”
正如猫腻在《将夜》中写的那样,“西方有莲,翩然坠落世间,自生三十二瓣,瓣瓣不同,各为世界”,出尘又入世。
故事从《择天记》开始
猫腻第一次被影视剧观众熟知,是于2017年播出的《择天记》。彼时的影视剧市场已经隐隐有了洗牌的意味,从2015年蔓延开来的IP改编热潮,以及玄幻作品的热门程度, 有了相对下滑的趋势。
即便如此,《择天记》仍然获得了299.2亿的累积播放量,600余万的弹幕,173万的评论数。虽然口碑不及预期,但是近期《择天记》宣布重拍的消息公布后,还是有很多观众表示对陈长生、徐有容、落落等人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去想象新的班底会是什么样子。
作为阅文集团旗下的经典IP,当时的《择天记》尚在连载,但已经在出版、动画、游戏、舞台剧、漫画及其周边产业领域同步运营,形成了较强的生态合力。2015年10月,《择天记》简体出版的第一卷首印量高达十万册,动画从2015年开始播出,至今第一季已收获3.6亿点击量,到第二季又开创了全付费模式的国产动画先河,再到今年8月份更新的第4季, 仍然占据在骨朵数据国漫日榜热度排名首位。
电视剧《择天记》播出时,就有观众跳出来安利,“猫大的作品不止《择天记》,《朱雀记》、《庆余年》、《间客》都很好看。”
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能够分析说明猫腻的读者群体,但是通过他的风格写法,还是看出对女性读者有着相当高的“杀伤力”。正如一位读者所说,“《间客》里的施清海,这种玩世不恭型的多情公子设定,被塑造地简直就像直接站在那儿,冲着女读者说‘快来爱我’一样。施清海最终的死亡,更是以猫腻习惯的写法,赚够了女读者的眼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猫腻之所以能成为阅文集团的白金作家, 就是因他的作品能够满足大部分网文用户的需求, 通过 讨论人生、宿命等颇具意义感的命题来打通和读者的情感连接 ,快节奏、强剧情也只是辅助作用。
而阅文集团的读者性别比例也较为均衡,并且看重“粉丝管理”,成立了官方的粉丝团“猫腻后援会”。针对不同内容给出相应的运营发展,《择天记》之所以被认为是国内成功跨入ACG产业的首个网络文学IP,便是因为版权开发方阅文集团 有一定的“用户思维” ,从选择开发、内容制作到营销造势都有一整套体系。除去常规的首映礼、发布会、签售会、周边发售等操作,还借助了二次元文化中的“大杀器”配音、翻唱比赛和Copsplay文化。比如,邀请了一线的Cosplay明星,在漫展、试映会现场演绎《择天记》中的角色。
在网上写作有十五年的猫腻曾经表示过行业的看法,“对我们作者来说,感觉这行最主要的区隔大概就是三个节点:盛大收购起点、移动阅读的兴起、IP价值的发现。”
在他看来,第三个节点让网文行业获得了更加从容的契机。
同时,他也对行业的浮躁提出了质疑,“至于版权改编,我们要思考观众看的究竟是作品的名字还是内容?IP泡沫化的问题就在于很多资本方要的只是一个名字。但他们忘了,一本网文大长篇能够得到这么多读者的喜爱,最根本的还是内容。”
“想要进行成功的改编,最重要的是对原著内容如何吸收、利用、改造。那么谁对原著内容最明白?当然是我们作者自己。 所以影视改编的话,作者还是要多提意见。当然,提了可能也没人听……但还是要提。 ”
《将夜》开播,作为猫腻和阅文集团的又一次合作,两者之间的羁绊更深了。
作者和开发方的“共营法则”
近些年来,关于网文作者“廉颇老矣”的论调常常出现。在不少人看来,虽然网络文学十年前积累了许多沧海明珠,成为了当今IP开发的宝库, 但是为什么“明星作家”难再出现? 似乎目前活跃在影视剧市场中、那些超级IP的创作者,仍然是十多年前的那批人。
这和网文的发展模式不无关系,当时的创作者们,不少人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写作的,谁也未曾想到十年后IP在影视剧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几乎是洛阳纸贵。 彼时的网文虽然像是在“圈地自萌”,其价值却不容忽视,所处年代的性质也决定了它会拥有一批忠实的簇拥受众。
现在不同了。各类文化娱乐媒介层出不穷,新世代的消费渠道被全面打开,网文行业似乎走入了发展的慢车道。即便如此,在猫腻看来,“网文是个相对公开公平的行业,很少会有沧海遗珠这种事情,我现在还是坚持这种看法。只是现在海洋太广阔,生出的珍珠太多,想要被人发现并拾起, 可能需要更加明亮些。 ”
作者猫腻
无疑,他在阅文集团的战略布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去年阅文集团与腾讯影业公布的13个IP的影视改编中, 猫腻就有三部作品位列其中,如今只等《庆余年》播出。 阅文推出“IP合伙人”制度后,用“共营法则”链接IP,猫腻便成为了200多位合作伙伴中的一员,深度参与IP开发。再与其他优质资源相配合,尽可能地还原原著中最精华的部分。
从读者的角度说,没有人不想看到心爱的作品被影视化, 只有担心会不会“毁”,作品改编够不够出彩, 哪怕和原著的有一些出入,也可以接受。
“阅文会和合作方去沟通,挑选业内最好的合作方来做,用最好的团队、最好的故事、最好的改编策略,一定能够作出非常精品的作品。”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罗立表示。
《庆余年》的蓄势待播,就是在猫腻不断走向前台的过程中,完成了前期品牌造势的铺垫。现如今,阅文集团作为行业头部企业,没有停止对优秀IP的深耕细作,以及对网文作者的培育支持,像猫腻这样的明星化作者,拥有较为深远的写作积淀,更加需要有良性的生存发展空间。
当泡沫退散,市场逐渐拨云见雾,除了比拼内容和制作,一个经常被提及但又实际虚幻的词才是核心——“匠心”。以同理心和用户心态做内容,无论是网文写作还是IP开发,都同等重要。从今年播出的《夜天子》《盛唐幻夜》等剧集来看, 原著作者参与到IP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或许将会成为大势所趋,毕竟他们才是最懂作品的人。
IP的开发、改编、运营,或许也将在洗牌期和隆冬时节,带动影视剧市场逐渐走向健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