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江湖儿女》的定档,贾樟柯这个名字在《山河故人》之后再次出现在电影院里。大多数观众第一次认识到贾樟柯应该是是在《天注定》这部电影,因为里面有王宝强,而真正喜欢他的影迷则早在90年代的《小武》和《站台》就已经爱得无法自拔。
这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有着极强写作能力的导演关注的问题永远都贴合着现实世界,以一种接近纪录片的方式展示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这大概是热爱文学的人都带有的显性特征,去年以《不成问题的问题》成名的同样来自于北电文学系的梅峰也是如此,所以他们的作品总是考验着观众的耐性,不适应主流市场的竞争规则,更适合欧洲的电影节。
要说贾科长知名度最高的电影,那应该首推拍摄于2006年的《三峡好人》,脱胎于三峡水电站建设这一题材,贾樟柯用镜头记录了被这个大工程改变的小县城奉节县。
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山西的煤矿工人韩三明,来找失散了16年的妻子和孩子。16年前,四川省奉节县的幺妹被拐卖到山西,韩三明花3000块钱买下幺妹,后来公安得知此事,解救了幺妹母女,幺妹回家。
但在三峡工程的影响下,奉节县早已被淹没,幺妹随船去了宜昌打工,看在韩三明是个老实人的份上,幺妹的哥哥没跟他计较,反而给他提供了一些线索,让他在奉节县等,于是,韩三明跟着当地的工人一起拆房子为生。
跟着韩三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奉节县如何被三峡工程严重影响的,被水淹没之后,相当多的人移民到了广东和辽宁,留下来的人都挣扎在故乡的原风景上。
这里面主要刻画了三个人,一个人称“小马哥”的混混,深受周润发的《英雄本色》影响,咬着牙签,学着台词和动作,把混混的世界硬是过成了江湖,却在一次群架中不幸身亡,前一秒还生龙活虎,下一秒就离开了人世。
另一个是旅馆大爷,作为本地生活了几十年的土著,本可以好好过日子,什么都不愁,但不幸遇到拆迁,最后搬到了桥下棚屋住。
最后一个是卖身的大妈,大妈有一个团体,专门做韩三明这种人的生意,她老公也没反对,可当大楼一栋栋被拆掉的时候,她也只好背着行李去广东打工。
三个平凡的人因为三峡改变了人生轨迹,从少年到老年,无一幸免。
另一个闯入奉节的是陈红,也来自于山西,她是来找两年没联系的丈夫,但不是来找他回家,而是来找他离婚的,因为她爱上了别人。
这条线小编觉得不是特别好,没能完全贴合主题,按照贾科长的想法,陈红的离婚是因为她老公来三峡搞工程,要不是三峡这个工程,或许他们就不会离婚,道理是说得通,只是牵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部分的展现有点偏离了当地的生活,大概在陈红老公说“天堑变通途”的时候,我们稍微可以理解三峡工程的巨大成就。但这种表现方式太弱了,弱到有点讨好审查的嫌疑。
因为在影片的前半段,贾樟柯展现出来的人物故事基本上是被迫的接受,压根没有选择的余地,人民说“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拆了”且拆迁补偿款并没有全部发到大家手里。对于世代生活在奉节的人来说,家没了,只好背井离乡。于他们而言,三峡工程有多造福世人和他们其实没半点关系,甚至是造的福越多,他们的牺牲越大。
但底层是沉默的,带着麻木的沉默,不过这不代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那些剧烈变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所以《三峡好人》真正的主题应该表现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人,这些出不去,不想出去,不敢出去的人面对故乡支离破碎的感情。而要说好这个故事,前提是导演本身对这种感受有切身的体会,有敏锐的察觉才行,如若不然,就会变成隔岸观火的疏离,别人的遭遇很容易变成我们眼中的风景。
所以,该片的问题就是有点松散的同时,主题不够聚焦,剧烈的生活变化展现得太轻微。
当然,不是说贾樟柯这部电影很糟糕,而是小编觉得它或许可以更好,更能流传百世,仅此而已。
同样的问题在《山河故人》也有体现,一个说着离开家乡的三个人面的人生际遇的故事,每次总在刚刚打动人,把观众带到沧海桑田的境地时,就停止了前进,实在是有点可惜。这大概是贾樟柯的全部能力了,距离伟大的导演,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这些毛病经过三年的沉淀可以多加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