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共享单车为例子,倒推了大部分共享单车的运营策略,分析了如何通过运营手段实现“利润的收割”。
坐标,杭州。
前几天,地铁下来走了几百米,一辆某牌子都找不到。朋友当天恰巧也碰到类似情况,只是并不是在一个街道。
最后没在意,觉得是巧合。
7月31日,晚上9点左右,到了家门口,觉得街道上少了点什么。
仔细看了看,这条平常随便就能看到某单车挤在道路两边的街道,今天竟然稀稀拉拉看不到什么单车。
直觉告诉我,已经第二次出现,应有逻辑才对,可能包含运营套路。
因为没有接触过共享单车相关的运营,以下反推过程和得出的运营思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运营策略倒推猜测
共享单车,从双寡头时代到现在的hellobike、摩拜、青桔…,都逃不过去的成本主要是:车辆成本、运营成本、调度成本。
除了车辆成本固定,其他两项都是可变的经营成本。
搜索和了解后,大致得出如下
之前不少共享单车的运营方案,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这样的正向逻辑推导出来的运营策略,使用频次是大家默认的竞争手段。
运营结果,自然就是单车使用频次高,坏车增加快,投放不断增加,运营的生产成本陡增。
这是一个正常的但是不可持续的运营方案,造就了很多单车企业的结局。
如果换一个思路,反过来会如何?
结合某单车消费者端可见的客户策略,我们拼接在一起看下
这种方案下的运营结果,大致如下
以上情况在消费者端呈现的,就是开头描述的情形。
需要考虑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如果恰巧,作为单车的运营商,这样的商业运作逻辑可以操作,需要提防的是:如此运营策略下,消费者虽然被引导选择了充值月卡和季卡,但是会丧失之后随时便利消费的权利。
也就是消费者选择充值后,莫名其妙不知不觉会发现没法使用单车,实际核算下来单次消费的成本更高。
具体是否侵权需要读者一起帮忙参详。
如果不幸,一些企业的运作策略恰如上述,则是:消费者选择了预付充值,企业没跑路,但是躲到了一个让消费者无法方便消费的地方。企业的运营责任还是需要考虑下。
如果企业保障不了足够量的单车,预付充值的消费价格很可能会高于单次付款,请事先做说明或者事后赔款。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