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多年,王学圻重回舞台,主演话剧《爸爸的床》。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王学圻最早是位空政话剧团的演员。甚至连陈凯歌1984年拍《黄土地》找他来主演时,还得自己带着张艺谋、何平三人一起去找领导申请才行。
而后王学圻凭借出色演技崭露头角,更凭《梅兰芳》中“十三燕”一角拿下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进入更多导演的视野,是当之无愧的“演技派”。
在话剧《爸爸的床》排练现场,我见到了王学圻。他一身运动衣,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精神奕奕。
演了几十年,表演像融进他骨子里似的。
他描述一件事不光说还会直接演一段,说起自己在好莱坞拍片的场景,连导演的吆喝都能演一遍,整个采访评书似的精彩。
我问他:“演了这么多年,有想过休息吗?”
他说:“没有,可能我真是太喜欢演戏了。”
“ 演员不该是欢天喜地的行当”
在话剧《爸爸的床》的排练现场,王学圻奔跑、搬箱子,甚至还有不少争吵对喊戏。连着三十多分钟,我都看出一身汗,他倒还是悠然自得。
在娱乐圈驰骋这么多年,比起排场巨大的小鲜肉,王学圻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工作人员。
彩排间隙,他找把凳子坐着专注背词,对现场每位工作人员都很礼貌,时不时还和大家开开玩笑。
“演员不该是欢天喜地的行当,甚至有时候是孤独的。因为你在角色里面就够了。每天就一直在琢磨角色,我今天还能怎么更好。这个角色靠你来创作,你的阅历、审美、见识、好恶都在里面。演员最大的财富就是阅历。当演员最重要是热爱,你得忍受寂寞、茫然、低谷。”
在三十多年前,王学圻比现在还低调,几乎不肯接受任何采访,甚至不好意思在杂志报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1984 年拍完《黄土地》之后,陈凯歌提出:学圻我写写你得了。他赶紧谢绝:凯歌,你不能写我。你写完一发表,大家都认识王学圻了,这叫什么啊!陈凯歌问:那怎么了?他说:你认识我,你还写我,显得我多不要脸啊。
那时候刚拍完《黄土地》的陈凯歌,想写的是影片中以王学圻为代表的这一种低调的、生活化的表演。
在王学圻心中,自己是个演员、军人、中国人。他的主要工作是演戏。
“话剧和电影不一样
一起痛苦一起笑让你忘不了”
王学圻前几十年的人生,大半是在话剧舞台度过。
在改革开放初期,军队文工团并不会像现在有那么多的戏能够开拍,王学圻还是“空政三大龙套”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李雪健、濮存昕。他回忆自己还是三个人里第一个有“一句词”的,当时兴奋了老半天。
王学圻对话剧舞台一直有依恋,“我对舞台有感情,话剧和电影不一样。话剧是大家一起痛苦、创作、愤怒、激动甚至还有人掉泪。感觉大家是真的感受到了,之后传递给观众也是真实的情感,结束了也一直忘不了。”
王学圻接戏最重要看是不是有突破,这一次接演椎·剧场出品的《爸爸的床》也是看中它形式的创新。故事讲述的是一对父女之间的关系,主演两个人,全靠打电话的形式来表现情节。
最让王学圻触动的是故事里关于亲情关系的探讨。他坦诚和自己与儿子间的关系挺像的,两个人的对话经常是这样——
“爸您干嘛呢?拍戏怎么样?”
“累不累?”
“不累,你怎么样?”
“你好好照顾自己,微信联系诶。”
这样的对话,其实也常出现在很多年轻人与父母之间。“这是一个全世界各个家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孩子在外工作忙,父母变老需要照顾。然而孩子不打电话不合适,打了不知道说什么,总没话找话。还不如以前写信,还能写些什么。这也为什么这个剧本吸引我的原因,因为有共鸣,而且角色很感动,又是急切、又是思念、亲情。”
“明星有很多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舞台演员”
“不是演一两部好戏就是演技派,好的演员像赵丹,一招一式真的都是没法比。很多人可以当明星,但没功底的不能做好的舞台演员。”
对于现在娱乐圈流量为王现象,他直言错不全怪小鲜肉,自己也有年少气盛的时候——
“我以前觉得哪有什么学无止境,反正我都得奖了,但现在一路拍戏下来觉得真的永远有东西可学。”
“这群孩子赶上了时机,磨难少,一上来就有一个角儿。当时我们在舞台滚了好几年都没一句词,太难了,第一次拿到一句话太兴奋了。”
王学圻曾在2009年接受外滩采访时聊起拍摄《黄土地》的场景。
当时他跟着陈凯歌、张艺谋一起过着苦日子,却心怀艺术的远大理想——
“当时大家都没钱,4个人挤在一个标准间里,加了一张床,张艺谋和何群都说要睡地上。吃饭也很简单,4个人就蹲在街边的矮板凳上,吃了两斤饺子。当年进录音棚的时候,张艺谋穿的袜子前后都是破洞。”
“这些事儿,说了你们也不相信,当年大家就是这样的。那时候就是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大家想的就是对艺术的要求。”
“椎·剧场”2019年新戏 《爸爸的床》
文_ 笑笑,部分内容来自2009年外滩画报王学圻专访
剧照来自椎·剧场,其余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