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擅长做的一件事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而面对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并采取不同的行动,这显然属于更高级别的技术。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多功能的新型机器人,他们可以学习拾取和放下各种各样的东西,甚至是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
“研究智能机器人最重要的是要仔细观察机器人没有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MIT教授Russ Tedrake在一篇关于该项目的新论文中说道,“机器人在重复运动时似乎非常在行,但如果它是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物体,实际上就无法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来完成。”
这项工作旨在建造能够精确处理各种物体的机器人,其中包括传统形状的软机器人夹子以及更加非常规的设计。这种机器人抓手主要依靠估计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使用基于几何学的算法来抓住它们。新方法依赖于对象上的一组关键点,它将其解释为坐标。他们提供一个杯子作为一个例子,系统只需要三个坐标来抓住,包括杯子中心的一个关键点,再加上底部和手柄足以完成工作。
这款名为Keypoint Affordance Manipulation(KPAM)的智能控制软件旨在为机器人提供更大的灵活性。通过为系统提供六个关键点,科学家们已经拥有一个运行KPAM的机器人手臂,可以拾取20多种不同的鞋子,包括从拖鞋到靴子等等的各种鞋子-尽管在尝试拿起一双高跟鞋时遇到了一些麻烦,但在神经网络训练数据中添加几对数据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只需了解一下这个对象-一些关键点的位置-足以实现各种有用的操作任务,”Tedrake说。“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与当今最先进的机器学习感知和规划算法完美结合。”
该团队希望继续改进KPAM技术,以便它可以执行更广泛的任务,例如拆除洗碗机或清洁厨房柜台。更重要的是,包含学习能力机器人可以很容易地成为工厂等大型操纵系统的一部分。
机器人相关资讯介绍:
一提到扫地机器人,大家想到的大部分是在家庭场景中使用的扁圆型产品。然而,针对于B端场景,如机场、大型商场以及小区楼道的小型智能清洁机器人倒是罕见得紧,禧涤智能则是其中一家专注于商用清洁机器人的企业。
成立于2016年,禧涤智能于去年4月发布了聚焦硬质地面清洁的第一代清洁机器人,并迅速接到了几百台订单。在深圳南山区禧涤总部,亿欧见到了CEO史航。史航本人有超过8年的全球项目运营管理经验,曾先后担任Uber城市负责人和滴滴出行粤东区体验负责人。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从行业现状、禧涤具体业务到未来发展规划,史航向亿欧一一道来。
透过史航身后的玻璃门,可以看到两位研发部的小哥正在埋头工作,丝毫不受会议室内交谈声的影响。据介绍,禧涤智能目前在深圳北京两地均设有团队,其中深圳团队专注于研发、销售和市场品牌运作,北京的团队则主打销售。
聚焦2B,发力高端商业场景
“我们要盯的是金字塔里处在较高位置的那堆人。”隔着一张方方正正的桌子,对面的史航目光坚定地说道。
据《2016-2021年中国清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商业清洁行业总体市场规模主要包括清洁产品、清洁解决方案、清洁服务,其中人员服务占总规模的68.5%,清洁产品及其他物料市场越占31.5%;2016年,商业清洁行业总体市场规模达到了981亿,未来6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保持在6.6%。
2017年,禧涤智能推出了针对硬质地面清洁的第一代商用智能清洁机器人,搭载了超声波、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拥有自主避障和路径规划能力,并支持多台清洁机器人设备的协同管理。
据史航透露,禧涤智能的一台清洁机器人定价为15W左右。
但是,当亿欧从淘宝页面上通过关键词“清洁机器人”进行搜索时,发现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清洁机器主要还是以家用扫地机器人为主,价格区间在300-1500元左右。少数针对于工业场景,比如工厂地面清洁的机器大多体型笨重,集洒水、扫地及吸尘的功能为一身,价格大约在1.5W至5W左右。
在询问禧涤是否定价过高导致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时,便有了上文中史航提出的金字塔理论。那么具体什么样的客户更愿意为这类的机器人买单呢?史航给出的答案是保洁和物业公司。
这一思路并非没有道理。一方面,在行业规模做大和服务产品创新升级的推动下,清洁服务行业将不可避免会遭遇一轮新的洗牌,不同规模的企业也将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量身打造核心竞争力,确立各自的开拓空间。然而,目前保洁行业面临招人困难、人力成本高昂的难题,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清洁人员年薪约为6万美金/人。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了解到地面清洁占据了清洁人员30%-40%的工作时间。一台商用机器人每小时可以清洁1千平米左右的地面面积,这将有利于缓解企业劳动力稀缺的问题。”史航认为,未来的清洁工作将会是机器与人相配合,机器进行地面工作的清洁,清洁人员则进行机器的检查和维护以及其他清洁工作。
另一方面,基于城市的房地产物业存量,加之改革深化带来更多业主自管物业势必会逐步走向市场,清洗保洁服务的市场也将会进一步做大。其实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目前在商业场景中出现的各种清洁设备大多体积庞大且笨重,在消费升级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人对产品的美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管理多套房源的物业公司而言,自然需要想方设法打造更为美观大方的物业环境来吸引住户。
除了过硬的技术,禧涤最自豪的莫过于产品的外观及结构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打造了小巧轻便的极简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点或许足以引起大型物业公司的购置欲望。
玩转Hard模式,整机生产切入市场
“禧涤智能的商业打法相当于玩游戏选了个HARD模式。”史航笑着说道。
事实上,通过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进行整机生产,在机器人行业中,无论是在市场端还是资本端,都已经被验证为一种较为可行的商业模式。然而,禧涤智能却走了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由整机生产切入市场。毫无疑问,直接输出产品的企业承担的风险会更大。从这一点上看,禧涤充当了市场开拓者的角色。
“站在行业的角度上去看,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生产清洁设备的厂家,很多同行也主要是针对具体场景输出相匹配的解决方案,禧涤也并不是说完全放弃了这种做法。我们的重点是找到了一个足够大的值得投入的增量市场,先去把这个点打破,然后再去做其他方面的布局。归根到底,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史航说。
当然,在企业的早期阶段,先把资源all in在产品及技术的打磨上,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但与其他早早进入市场进行卡位布局的清洁机器人企业相对比,禧迪进入的时间似乎有点晚了。
在谈到相关财务信息时,史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并轻拍了一下胸口,语调也略微高昂起来。他告诉亿欧,虽然存在一定的压力,但禧涤目前搭建了强劲的销售体系,团队成员大多拥有十多年的销售经验,相信今年订单量会不断增加。另外,在生产方面已经敲定了合作的厂家,预计今年下半年会解决量产的问题。
众所周知,对于以产品销售为主的企业而言,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及其重要。一般来说,在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企业便会抓紧进行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关于新一代产品的升级方向,史航表示将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提高机器效率,减少人的干预程度,尽可能地提高自动化;二是将清洁场景从硬地面扩展到写字楼、酒店等地方的地毯清洁,扩大机器作业的地域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