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积极推进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建设

为贯彻落实《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标准对推进智能船舶发展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工信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于近日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意见稿》提出建设目标,第一阶段(2020 年至2021 年),智能船舶术语定义、分 级分类等基础共性标准形成支撑,信息感知、通信协议与接口、数据传输与交换、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数据处理、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应用标准取得突破,智能船舶设计、智能船载系统及设备、智能船舶测试与验证标准初步满足实船建造需要,完成约60项标准研究与编制,主导研制国际标准立项数量不少于5项,夯实基础,满足智能船舶辅助决策、安全防护等要求。

第二阶段(2022年至2025 年),智能船舶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应用、智能船舶设计、智能船载系统及设备、智能船舶测试与验证专业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岸基服务、运营管理标准配套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总数约120项,主导研制国际标准立项总数约10项,满足智能船舶设备智 能化升级、测试与验证能力提升以及实现远程控制等要求,引领智能船舶、智能航运、智能服务与监管产业发展。

船舶制造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船舶制造业90%以上的设备制造以人工为主体,自动化率仅为日韩的30%。廉价劳动力曾一度是中国作为世界三大造船大国之一的一大优势。

数据统计,在船舶制造的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占到全船成本的30%左右。船舶制造业若能“机器换人”,不仅能解放造船工人,同时也能推动造船生产流程脱胎换骨,提升造船效率,确保生产周期,缓解成本压力,从而提升我国造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转变。

对于船舶工业而言,船舶的建造环节为机器人提供了钢板切割、焊接、涂装、装配、搬运、码垛等多种生产加工场景,但是机器人技术在造船业的应用进程较为缓慢。

船舶行业作为与经济波动相关性较强的周期性行业,在经历了2005年至今10多年的行业衰退和市场持续低迷后正在逐渐复苏。大力推广机器人,是未来船企提升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也是造船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必然选择。


工信部积极推进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建设_设计制作_电源/新能源
59
106
0
19

相关资讯

  1. 1、张纪中新戏女一号被替被曝“换角”背后真相4123
  2. 2、美国西部编剧协会最新调查:64%的女性编剧曾遭遇骚扰3662
  3. 3、《幕后》|他在水下与成龙、张艺谋、俞飞鸿合作1034
  4. 4、《第十一回》群星特辑发布,春夏脸部显胖法令纹重,颜值下跌3077
  5. 5、《杨家将》主创做客仔仔曝拍骑马戏屁股开花294
  6. 6、上映3天就被影迷抛弃,评分低至4.4,离开沈腾后马丽也扛不起票房3445
  7. 7、2018电影票房进入最后冲刺,难对付的“小目标”600亿4468
  8. 8、《反贪风暴3》:什么都有,什么都不行3857
  9. 9、《小舍得》正在热播,蒋欣佟大为又传合作,沉寂许久的她也会露面1930
  10. 10、《乌龙闯情关》演员现状:孙耀威、林心如结婚,她却退出娱乐圈4511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