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薄膜的新应用:高灵敏度可穿戴式天线传感器。 具有超高电子迁移率和超强机械韧性的石墨烯在太阳能电池、散热器、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中极具发展前景。
4月19日消息,近期,武汉理工大学射频与微波研究中心何大平教授课题组利用厚度为30μm、电导率高达106S/m的多层石墨烯薄膜,设计了一种新型环保、低成本纸基柔性天线压力传感器。今日的传感器行业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呢?下面一起来了解详情。
该传感器表现出较好的辐射性能与较强的应力感应特性,通过与金属铜天线进行对比,石墨烯薄膜柔性天线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优异的稳定性能。此外,石墨烯薄膜柔性天线压力传感器还具有灵活的机械性能、可逆的形变性以及优异的耐温性。
石墨烯薄膜的表征及其应用于天线传感器的性能
四十九所研发载人航天工程配套传感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九研究所(以下简称49所)从1995年开始为载人航天工程研发配套传感器产品,配套产品先后参加了神舟系列及天宫一号的飞行任务,均取得了圆满成功。49所先后为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配套了数十种传感器,应用于运载、飞船、航天员三大系统中的遥测、伺服、热控、推进、环控生保、航天服等分系统,配套种类包括压力、温度、湿度、位移、过载、氧气、二氧化碳、离子感烟、电导、呼吸、心电、体温等传感器,其主要功能为环境监测与控制、航天员生理监测、遥测测量等。这些传感器在各个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相当于为载人航天飞船装备了一套“神经系统”。
研究人员发现量产低成本纳米传感器的技术
根据瑞典公司Insplorion与创新咨询机构RISE Acreo的研究发现,透过局部表面电浆共振(LSPR)技术,可望在电池监测、生物传感等应用中大量生产低成本的纳米传感器。
研究人员们的初探性研究——“为电池应用实现小型化纳米传感器系统”(Miniaturization of a nanosensor system for batteries),验证了打造低成本光纤传感器系统的可能性,可望满足电池监测以及体内诊断和工艺产业等其他应用的需求。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设计基于NPS的光纤传感器系统,并以低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
2025年激光雷达市值将达72亿美元
据外媒报道,ABI Research预计,到2025年,配置了SAE 3级和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消费车辆发货量将达到800万辆,届时尽管还需要驾驶员,但在某些情境下,可将安全关键性功能移交给车载系统处理。若实现SAE 5级自动驾驶,届时就真的无需配置驾驶员了。
这意味着,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发货量也将受到自动驾驶技术的驱动。据估计,到2025年,激光雷达的发货量将达到3600万个,其市值将达到72亿美元。
Luminar推出新型激光雷达传感器
Luminar公司的执行总裁兼联合创始人Austin Russell声称其公司拥有最先进、最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并且公司正在提高该传感器的产量并将其用来测试自动驾驶汽车。
Russell表示,Luminar最新的产品要更轻、更小而且只需消耗更少的电量就能生成无人汽车所遇到的汽车、行人、自行车、狗、树或者其它各种东西的3D空间数据模型。尽管Luminar只使用了一个激光器(该领域的佼佼者Velodyne公司的最新产品单个就能发出128个光束),该激光雷达却比任何同行业竞争者的产品都能生成更好的画质,而且一些设计上的调整使得该传感器的生产速度也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