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业机器人:上半年恢复向好,下半年竞争加剧
2021-10-13 18:11:073376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机器人行业出现疲软态势,但随着疫情消退,从二季度开始,市场得到释放,自动化需求提升,机器人产业正逐渐走向复苏。埃夫特、绿的谐波、瑞晟智能等机器人或零部件企业相继科创板上市,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库卡、川崎、新松接连斩获大单,释放积极信号;拓斯达、钱江机器人业绩增长良好,国产品牌逐步得到认可。新冠疫情对机器人企业的冲击,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同时,随着竞争加剧,工业机器人赛道正在收紧,唯有具备实力的企业,才能留在下一个赛场的中央。 今年5月,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发布《2019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工业总产值1257亿元,较2018年的1178亿元增长6.73%,企业数量达757家,较2018年的649家增长16.64%。其中,2019年深圳市工业机器人产值822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2.33%,产值增速虽有所放缓,增长依然稳健;非工业机器人工业总产值为435亿元,较2018年增长27.94%,非工业机器人持续高速增长,其产值已经超过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17794套,同比增长16.9 %;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为72619套,累计增长6.7%。从增长轨迹来看,根据实际规模以上产量数据,工业机器人1-2月产量增速处于较低水平,3月份开始增速陆续回升。 2月17日,瑞松科技科创板上市。瑞松科技专注于机器人 与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应用、销售和服务,除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外,产品及服务同时扩展到汽车零部件、3C、机械、电梯、摩托车、船舶等行业。此次上市拟募集资金3.75亿元,分别用于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偿还银行借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7月,埃夫特在科创板首发上市,预计融资金额达8.28亿元,将全部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工业机器人研发项目开展。埃夫特专注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是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企业,主要产品为核心零部件产品、整机产品、机器人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今年6月,绿的谐波科创板上市过会,拟募资5.46亿元,用于“年产50万台精密谐波减速器项目”和“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绿的谐波主要从事精密传动装置,核心产品为谐波减速器,占2019年总收入的78.56%,其次是精密零部件、机电一体化减速模组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数控机床、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半导体生产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 今年6月,瑞晟智能科创板上市过会。瑞晟智能专注于工业生产中的智能物料传送、仓储、分拣系统,下游客户主要集中于服装、家纺等缝制行业,已与大杨创世、阿迪达斯、安踏、海澜之家 、HM等服装、家纺品牌商自身工厂或者其代工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6月2日,德马科技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交易,是国内唯一一家覆盖智能物流输送分拣装备全产业链的企业。德马科技主要从事自动化物流输送分拣系统、关键设备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 ,为国内外众多行业标杆企业 提供自动化物流装备 ,核心用户包括京东 、苏宁、亚马逊 、华为、顺丰等知名企业。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数字化车间项目建设、智能化输送分拣系统产业基地 改造、新一代智能物流输送分拣系统研发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 拓斯达发布2020年半年报预告,预计上半年盈利3.82亿-4.08亿,同比增长 344.69%-374.69%。主要得益于公司短时间内研发出口罩机,形成包括平面口罩机、儿童口罩机、立体口罩机等多产品线,实现了较好业绩。同时,公司主业注塑机及其周边辅助设备业务、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业务、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解决方案业务等均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公司主要聚焦于 3C、新能源行业,大客户拓展成效显著,3C自动化等行业需求逐步回升。 今年1—4月,钱江机器人的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0%。3月份公司机器人销售186台, 4月份销售超过140台。预计6、7两个月企业销售会保持稳定,8月份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钱江机器人是浙江省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打造出了全系列从3到800公斤工业机器人产品,在焊接、喷涂、打磨抛光、注胶、装配、上下料、分拣、搬运、码垛等领域的智能化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拓斯达3月发布公告称,拓斯达及子公司于此前连续12个月内,已分别与立讯精密(云中)、立讯精密(越南)、立讯精密(义安)、立讯智造(浙江)签订《装修与机电安装工程服务合同》等合同,合同累计金额达6.5亿元。公告指出,拓斯达与立讯精密的持续合作,正是协助立讯精密智能自动化工厂的建设与升级。 今年4月,库卡和宝马集团签署了框架协议,将为宝马新的生产线和工厂供应约5000台工业机器人。这些不同型号的工业机器人将运至宝马集团遍及全球的国际生产基地,主要用于白车身制造和其它领域。供货范围还包括KUKA线性单元等其他创新产品。 疫情后,川崎(重庆)机器人签下1亿元销售大单,将生产500台机器人。随着上下游机器人产业链的复工复产,公司全员上岗,两条生产线开始饱和式生产。川崎(重庆)预计,今年机器人产量将达2000台以上,与去年相比有很大增长。 今年上半年,新松业务实现重大突破。一方面,新松在疫情期间研制推出口罩智能生产线,并直接生产口罩助力抗疫。另一方面,新松与特斯拉签订全方位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目前已进入了生产、调试阶段。完成之后,将有近百台新松自主研发的移动机器人亮相。另外,新松还签下服务器智能制造试点生产线的新订单。该服务器数字化智能车间涉及数十台协作机器人、智能装配线、立体仓库等,将在曙光工厂实现大规模智能生产。 今年1月,藦卡机器人与纳博特科技、大族传动、中大力德等合作伙伴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藦卡将在2020年至少采购2000套机器人零部件。纳博特等零部件厂家将与藦卡在机器人实现技术共享,保证产品优先供给和最短的供货周期。纳博特、大族传动、中大力德核心新产品分别为:运动控制系统、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藦卡机器人是罗涛团队的第六代产品,在机器人运行速度和寿命方面都属于国内顶尖产品。 3月,新时达机器人位于上海的新工厂启动试运行,工厂可年产1万台机器人和3500套机器人柔性工作站。新时达于2017年8月开工建设新工厂,历时2年4个月落成。新工厂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4万平方米。新工厂着力于打造一个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的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与运动控制系统产品制造基地。 5月底,大族激光交付首条白车身焊装主线,这是与长城汽车的首次合作。大族激光于2020年1月承接该项目,完成立项、项目规划、工艺仿真设计、机械设计、电气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等全流程生产加工环节。该焊装主线主要包含电阻点焊、弧焊、涂胶等工艺,由33台机器人完成汽车白车身前底板、机舱、后地板、踏板、前后围、侧围、顶盖、天窗横梁等焊接。 5月,ABB在上海一次性发布了6款码垛应用的全系列机器人产品,包括全球最快的码垛机器人IRB 460、整层码垛机器人IRB 760、3款码垛专用夹具FlexGripper(夹板式夹具、夹抓式夹具和真空吸盘夹具)及一套专为码垛应用而开发的离线编程软件。其中IRB 460及码垛专用夹具是ABB在华团队的最新研发成果。目前,ABB是唯一一家真正实现了机器人本地研发和本地生产的跨国企业。 6月初,勃肯特牵手伟哲自动化正式落户重庆,成立西南展示、服务、销售中心。勃肯特重点看好重庆在食品、药品等行业拥有的良好产业基础。 自此,勃肯特建立的生产基地或营销中心辐射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5大区域,服务范围实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覆盖。此外,勃肯特在浙江余姚的“4.0智慧工厂”也将在年内正式投产运营,该工厂将本体生产效率提升至20分钟/台。 3月初,国内机器人制造商卡诺普完成近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技术研发和行业拓展。此前,卡诺普曾获得来自北极光创投和苏州兴富的两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近2亿元人民币。卡诺普机器人产品以服务焊接、冲压、搬运等工业细分领域的一般工业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客户为主。公司2020年会基于机器人负重、工作半径、运动效率和精度等指标扩充产品品类。 4月,节卡机器人与快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复合机器人技术展开深度合作,拓宽复合机器人在智能物流、智慧工厂等领域的全方位应用。目前节卡复合机器人已经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包括移动转运、上下料、分拣等场景。针对复合机器人应用,节卡开放机器人底层控制给合作伙伴和集成商,由他们负责集成业务。快仓智能作为全球第二大的智能仓储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及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领域头雁企业,业务主要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产品包括潜伏机器人、AGV+机器人、物料搬运机器人及智慧仓储解决方案等。 4月底,埃斯顿完成收购海外知名机器人 企业CLOOS事宜。CLOOS公司为全球焊接机器人领军企业,具有百年历史和技术积累,拥有世界顶尖的焊接和焊接机器人技术及产品,尤其是在中厚板弧焊、激光焊等高难度技术领域。该并购使得埃斯顿进入全球高端市场,并能快速缩短公司产品与国际高端机器人性能的差距。CLOOS目前在中国地区收入占比依然不高(仅为全球的15%),收购完成后预计CLOOS中国区收入将实现高速增长。 今年6月底,美的集团与安川电机合资成立的工业机器人 公司已宣布解散。与之同时在2015年设立的服务机器人 公司也已经处于运营停止状态。这意味着,美的集团与安川电机在机器人 领域将近5年的深度合作宣告破灭。期间,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国内机器人市场也从此前的高速增长逐渐降温,至2019年市场已经呈现负增长。内外环境的变化,最终让两家巨头的机器人合资公司走向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