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消息,民营商业卫星公司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公司(微纳星空)已于2018年12月获得数千万元战略投资,投资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
根据公开信息,微纳星空成立之初便获得了创想天使基金领投、元航资本和中科创星跟投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2018年9月,微纳星空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涌铧资本领投,安芙兰资本、沣扬资本、世纪资本等专业机构跟投,老股东创想天使继续追投。官方表示,微纳星空于2018年完成总计融资达到亿元规模。
值得说明的是,长江航天产业基金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航天三江集团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总规模为100亿元。微纳星空作为卫星的制造商,与长江航天产业基金投资的项目具有协同作用。
微纳星空是36氪持续关注、报道的一家商业航天领域的初创公司,成立于2017年8月,定位微小卫星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商,以微小卫星制造为主,向客户提供卫星平台或整星研制服务。地面设备制造为辅。对应的产品线有卫星单机部件、整星制造与地面通信终端。
其中,在卫星平台产品方面,已经形成立方星平台、10公斤级、50公斤级、100公斤级和200公斤级卫星平台系列,适用于窄带物联网通信、互联网宽带通信、中高分辨率光学遥感、高光谱红外遥感、科学与技术试验等领域。
在卫星部组件方面,团队实现了卫星平台核心部组件的自主研发,已研制了系列化的星务计算机、姿控计算机、电源PCDU、星载天线等星上部组件产品,并得到飞行验证。卫星单机和部组件产品主打卖点为高性价比。
在卫星通信地面终端方面,微纳星空面向物联网和互联网应用需求,自主研发的系列化卫星数据采集终端和卫星宽带通信终端,可以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实现话音、数据、音视频和互联网接入等功能。
微纳星空告诉36氪,公司在2018年已为3个不同客户完成了3星交付发射;2018年10月27日,由微纳星空研制的“未来号”卫星搭乘“朱雀一号”火箭发射升空;2018年12月7日,由微纳星空研制的“微纳一号”卫星搭载CZ-2D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入轨;2018年由微纳星空承研的50公斤级“海南一号”卫星和200公斤级“中科一号”卫星,均已通过用户组织的整星方案设计评审,其中"海南一号"计划于2019年下半年完成交付发射。
因为卫星小型化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商业航天领域迎来变革的新机遇。以往,卫星的重量多在吨级,成本多在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研发周期多在数年,发射成本居高不下,基本至少以亿计,商业卫星多需要花费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收回成本,应用端费用居高不下,想尝试者只能望而却步。微小卫星研制周期短,一般在一年半以内能够完成研制,发射方式灵活,可随其他卫星搭载发射,研制成本和发射成本大为减少,理论上可实现低价。
因此,2014年来,国内多家民营卫星公司开始创立,包括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千乘探索、微纳星空、欧科微、银河航天、零重空间等在内的公司均在从事微小卫星的研发与制造。其中,微纳星空是少有的具备百公斤商业卫星制造能力的民营卫星制造公司之一。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仍处于基础设施搭建期,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卫星公司也受到资本关注。进入2018年,国内多家卫星创业公司均完成新一轮融资,如,天仪研究院宣布获得1.5亿元A+轮融资,九天微星宣布获得过亿元A+轮融资;银河航天2018年完成多轮融资,估值已超30亿人民币。
2018年获得融资的卫星公司融资情况,数据来自36氪、鲸准、企名片,以公开数据为准
关于此次微纳星空获得融资,此前投资人未来宇航研究院创始人、创想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牛旼认为,在目前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卫星制造企业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并具有商业链条周期较短、盈利模式清晰的特点,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卫星制造企业更容易获得市场订单,也更容易获得资本的加持。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坐落于北京市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依托中国航天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和沉淀,通过深度研发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效率优势、显著降低运营成本,立志成为国际一流的集卫星研制和卫星应用的航天高科技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微纳卫星系统的研发制造服务,自主研发微纳卫星平台和核心部组件,拥有卫星整星设计和集成测试能力,具有电子通讯和光学载荷等卫星系统研制经验,具备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统揽全局的能力。公司自主研发卫星地面通信终端,具备卫星通信系统集成经验,可为国防、行业、区域等用户提供基于卫星资源的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创始人吴树范教授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洪堡学者,先后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英国萨里大学空间中心、荷兰德尔福特技术大学、欧洲航天局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吴教授于海外工作近17年,在欧洲拥有广泛的人脉和良好的合作关系。2013年回国进入中科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曾担任中法天文观测卫星总师、立方星任务总师和总指挥、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公司核心创业团队均来自于航天系统内研究院所,具有丰富的卫星研制和卫星应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