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庆云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已经中国内地院线上映,刚满四天,票房3500万元。这个成绩虽然算不上多么出色,但对于中国电影尤其是有做优秀电影意图的电影人,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嗝嗝老师》的故事,跟周星驰喜剧片《逃学威龙》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很类似暑期档已经上映的甄子丹电影《大师兄》——都是一个有着自己问题的老师进入一所中学,教授一群问题学生,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了对孩子们成绩或者素养的提升。
不过,周星驰的《逃学威龙》注重喜剧特点,而甄子丹的《大师兄》则更像是叶问进学校,打戏成了看点。这两部电影都是类型明确的商业片,并未有更多的社会内涵出现,哈哈一笑,看个热闹,可以,试图从这类电影当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难。
当然,甄子丹的《大师兄》关注了某些问题学生,尤其是做家访的时候,把孩子们面对的生存困境展现了不少。但是,这些矛盾冲突的解决方式,依旧是商业片的套路,依靠这位大师兄自己的比武斗狠等来实现,根本没有真实的价值可言。
反观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却有着浓厚的人文价值,具备社会思考性。一位患有神经性疾病的老师,每说几句话,便会打嗝抽搐。她多次面试之后,终于应聘到一所优秀中学的老师职位。谁知,需要她带的班级,竟然是年级里边最差的,可能会被学校整体开除的。
孩子们自然是以坏孩子的姿态露头的,与老师之间也有各类课堂上的斗法。这些斗法,在周星驰的《逃学威龙》里边是笑点,而在《嗝嗝老师》里边,后者显然不愿意把这些放大处理,而只是作为一个老师任课的小矛盾点出现。
《嗝嗝老师》真正的价值,是提出了两点思考。第一点,贫民窟的孩子们“为什么不”可以和贵族孩子们接受同样的教育呢。第二点,如何把一群底层出身的孩子也教出优秀的成绩来。这与印度特殊的国情有关,他们是典型的贵族与贫民的分化,甚至于这种分化从姓氏上便开始了。
在《嗝嗝老师》当时,贫民窟的孩子们为何学习不好呢?因为他们自暴自弃,认为教育是不公平的,自己每天放学之后要忙着帮父母干活养家糊口,而贵族的孩子们,除了学习之外,连擦屁股都是50个仆人等着效劳。电影通过镜头语言的方式展现出了这些层面,引发影迷的思考。
而第二点当中,如何教一群自暴自弃的孩子,如何把他们带的更加优秀,电影则选用了主流价值观认可的“激励法”,只要自身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一个美满的结局。《嗝嗝老师》的结局,也确实是美满的,差等班的学生,竟然拿到了全年级的第一,而且最终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别的竞赛,拿到科技大奖。这位打嗝的老师,也最终留在了学校,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自己退休,众多师生送行。
展现问题,通过爱与个人奋斗的方式去克服,最终求取一个美满的结局,是印度电影的惯用故事套路。它的价值在于对问题展示的时候,丝毫没有必要,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遮丑,这是我们的电影至今做不到的地方。印度最近几年引进中国的电影,大方向上是讲爱的,讲和解,讲努力进取,而这个的大前提,又是从来不避讳尖刻的社会问题,极尽真实地去展示。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层面。
当然,《嗝嗝老师》当中的剧情,依靠这位老师的个人努力,去实现对整个民族教育不公平的改变,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知识分子美好的期待罢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大家一起努力,最终有一个质的改变。最终,这类电影的主题依旧是个人为国家民族的奋斗。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我想说点其他的。
嗝嗝老师这样的老师,在中国行得通吗?我们首先应该肯定,我们也有大量的这样的无私奉献的老师。但是,在当下高考竞争极大压力面前,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会因为老师的耐心与奉献而最终改变成绩,逆流直上吗?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罢了。
好多没有受过专业教师资格培训的朋友多觉得,只要孩子一努力,一定可以差等生变为优等生,尤其在中学阶段。其实,很多高级中学的老师都已经知道了,一个孩子,中考成绩已经决定了高考成绩,只要他不自我松懈,就能一直保持下去,老师在高中的辅助作用有限。想要下来,很容易,想要上去,不那么简单。
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玩命学习,其实,不少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也是玩命的学习。好多时候,我们过分的一厢情愿地去认为,有钱孩子不学习。现实,并非如此啊。大家都在努力,而有钱的孩子,能够拿到的资源更多,辅导资料充沛,课外辅导老师专业,甚至于高考的省份选择占据极大优势等等。这些硬件,是人生软件无法攻克的。当然,如果你不努力,不仅硬件不如人,软件都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