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理论提炼与感悟

近两年,增长黑客的概念屡屡被大家提及,本文作者对其内容进行了统一梳理,同时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增长黑客」理论提炼与感悟_行业应用_LEDs

最近两年,增长黑客的概念很火,不少产品经理交流网站都有阐述增长黑客概念的文章。

衣二三CMO—DorisKe更是写了一篇用《增长黑客》的概念找男友的文章,读起来很有趣。而我在去年9月份,报了增长黑客的课程。算是由中国版《增长黑客》的作者范冰老师带进了这个门。

之后又看了Nir Eyal的《上瘾》和 Sean Ellis的《增长黑客》两本书,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梳理一下内容,也算是读后感,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想法有错误或者不成熟,请大家指正,也欢迎大家进行讨论。

一,什么是「增长黑客」?

看见不少招聘JD上直接写的职位名称是「增长黑客」,但其实觉得增长黑客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提出这个词的Sean Ellis给出了这么一个解释:

“A Growth Hacker is a person whose true north is growth.”

可以解释为以增长为导向的这么一个人。

不过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群人。Sean在自己的书中给出了增长团队的人员配置:

  1. 增长负责人;

  2. 产品经理;

  3. 软件工程师;

  4. 营销专员;

  5. 数据分析师;

  6. 产品设计师。

虽然Sean说明,其中一些职位职能可以由一个人负责。但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全兼任所有职位。

这样说「增长黑客」是一个团队?这么说也对,但不完全。

由于被翻译成中文,所以「Growth Hacker」和「Growth Hacking」都被译为了「增长黑客」。前者可以定义为公司内相互配合致力于增长的一群人。而后者我认为是一个方法论,一个过程。

Sean的《增长黑客》的结尾也给出了定义:

我们相信增长黑客法远不只是一种商业战略,甚至也不是一个持续过程。它是一种哲学、一种思维方式,而且它能被任何规模的任何公司和团队所采用。

最后让我们用维基百科上给出了的定义来总结什么是「增长黑客」:

  Growth hacking    is a process of rapid experimentation across marketing funnel, product development, sales segments, and other areas of the business to identify the most efficient ways to grow a business. A growth hacking team is made up of marketers, developers, engineers and product managers that specifically focus on building and engaging the user base of a business.

增长黑客是跨营销渠道,产品开发,销售和业务其他领域快速实验的过程,以确定最有效的业务增长方式。

增长黑客团队由营销人员,开发人员,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组成,他们专注于构建和吸引企业用户群。

二、「增长黑客」方法的核心什么?

很多人不了解「增长黑客」方法的人认为它是利用机巧的手段为产品或收益带来增长。不得不说机巧的手段的确是其中一部分,这一点应该被定义为创造「病毒营销」,但这并不是全部。

我认为「增长黑客」方法最核心的两点:一个是试验、一个是数据驱动。范冰老师还讲到一个核心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这一点的确没错。但我认为这是贯穿于互联网行业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应该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用个硅谷CEO大佬们常讲的话,这已经渗入我们的「DNA」。

「试验」讲的是我们大到功能、渠道,小到提示文案、按钮颜色都要进行试验。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乔布斯那样的产品感。很多老板、产品经理都会拍脑门做决定,即使是依靠自己的从业经验,也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样的话,开发完一个版本就上线,如果反馈不好,整体产品数据会受到冲击。增长黑客的「试验」减少了大规模上线后,如果反馈不好的话,对于产品的影响。

我很喜欢范冰老师讲的一个Facebook案例:

之前Facebook重新设计了网页的UI,大家都很喜欢,连扎克伯格都觉得非常的好。于是进行了A/Btest,覆盖用户面为5%,但测试显示用户页面的停留时间却减少了(靠广告营收的产品,页面停留时间是重要的数据,决定用户点击广告的可能性)。之后他们又扩大了几次覆盖用户面,但用户页面停留时间依然是下降的。所以扎克伯格全面叫停了这个版本。但人人网貌似完全抄袭了这个试验版本,结果可想而知。

「增长黑客」理论提炼与感悟_行业应用_LEDs

Facebook测试版本(来自于网络)

「试验」的前边还应该有一个副词「快速」:

快速到一周测试几个版本,或者对于一个改动点的多个版本(比如文案)进行并行测试。快速的目标不光是为争取时间,更多是每一个试验,都可能激发更多试验想法。保持团队的活力。

举个例子,之前在百度的工作让我了解到百度凤巢广告的「创意」。

所谓「创意」就是百度搜索广告链接下的文案,在百度凤巢后台可以提交很多个广告「创意」,并可以进行优化。展现量、点击量等数据也会汇总到后台。供广告主快速的进行优化。这就是一种文案上试验。

「增长黑客」理论提炼与感悟_行业应用_LEDs

百度凤巢广告的「创意」

「数据驱动」:试验之后,肯定会得到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也成为了重要的一步。(其实这是一个循环,我待会再说。并且数据应该和用户调研等相结合)

当今互联网公司都非常强调数据,他不仅体现了这个企业获得的流量、营收…也指导着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产品经理/产品运营/市场都应该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员的王汉生教授在他的书《数据思维》中,写到了数据的分析有三个作用:

  1. 为企业节省成本;

  2. 为企业扩大盈利;

  3. 为企业规避风险。

而互联网行业,我们一般能够接触到是前两个作用。

Sean希望「增长黑客」最好能对用户的每一步行为进行数据的监测,并且关注真正重要的指标(很多业务其实「PV」「DAU」等数据并不那么重要。)一些时候也需要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并分析用户的行为和特征,包括渠道来源和该渠道用户的使用情况等。这样的数据监测,可以避免在产品规划、渠道投放上的盲目,从而实现节省成本的作用。同时高质量精准的渠道、精炼的产品流程、甚至对于特定群体的刺激,都能使企业获利。

三,「增长黑客」团队是如何工作的

这个流程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产品已经找到了PM/F。

Sean用了「好产品是增长的根本」作为第二章标题,这个好产品指不是没有Bug,用户体验极佳。而是你知道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对哪些用户来说具备这样的核心价值以及为什么具备。

Sean写了这样一句话:

增长黑客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在确定你的产品是否不可或缺、为何不可或缺以及对谁不可或缺之前不要进入快节奏的试验阶段。

他同时举了很多反例,一些公司在没有找到产品核心价值时就贸然开始营销、增长。即使通过病毒营销累积了大量用户,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陨灭。

而这种不可或缺体验,以及他是否能够为目标用户提供这一体验,则是所谓的  PM/F(Product/Market Fit) ,既「产品/市场匹配」。

怎么验证这种匹配呢?范冰老师给出了这样的方法:

  1. 确定目标用户;

  2. 找出未被满足的需求;

  3. 定义产品价值主张;

  4. 设计产品MVP;

  5. 开发;

  6. 验证。

其中设计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既最小化可行产品)是经历过从0到1的产品经理最了解的方法。MVP原则要求我们在第一个版本中,尽可能的只设计产品的核心环节和功能,只求快速得到市场验证。

刘飞老师在《从点子到产品》一书中曾拿微信举例:

「增长黑客」理论提炼与感悟_行业应用_LEDs

网传的 微信1.0版本(来自于网络)

以及Keep创始人王宁,创业开始是从微信公众号做起的,并且Keep应用的第一个版本只有一个视频功能。

至于验证,则需要针对产品来看他的使用数据。不同的行业和业务,所反应的数据会有区别。

Sean也说了一个方法,被称为「Sean Eills测试」:

告诉现在的用户:你们今后无法再使用这个产品了。

如果有40%的人对此表示“非常失望”,那么你的产品就达到了P/MF。

当然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满足这个测试或是数据并没有达标,你就需要优化你的产品了,或者衡量你的想法是否真的正确,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否偏离。

关于PM/F,我跟之前的领导的有过一场辩论:辩论点在于PM/F是否仅是0-1时候的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在企业的转型期也同样适用。

我认为是后者,PM/F的在任何新业务开始的时候,都需尝试和论证。其实观点也很简单,新的业务相当于一场二次创业,需要考量市场上的接受程度。

不知其他朋友是否有更好的见解,欢迎留言,与我讨论。

以上可以说是企业或产品的奠基人们应该去确定的问题,下面是之后我们能做什么。

这里还有个点值得一说。Sean提出了一个  「aha moment」 的重要概念:

「aha moment」就是产品使用户眼前一亮的时刻,用户真正的发现了产品的核心价值的时刻。

达到「aha moment」的用户留存机率将大大增加,那这时候产品将大机率通过「Sean Eills测试」。这时即可开启增长模式。

但有时我们的提供的核心功能并没有达到使用户有aha的感觉,而是其他功能给了用户这个时刻,这个时候也许你可以转化思维,发掘产品其他的可能性。

例如:现在instagram的核心功能,只是他前身的一个小功能。或者Yelp开始时是做城市搜索产品的,却通过数据发现,很多用户都在使用评论功能。

Sean把找到「aha moment」视作增长团队工作的第一步,以他的论述来讲他是验证PM/F的一步,我不否认这点。但「aha moment」的发觉应该是产品初期的基础工作,所以我没有把这一步算在增长团队的常规工作流程之中。

在找到了PM/F之后,我们来说增长黑客团队的工作流程。

 1. 设立增长目标,即北极星指标(这点每次循环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更改)

 2. 分析数据

 了解已经符合目标的轨迹: (比如使用哪些功能/哪几屏/打开app频率/平均订单金额/购买哪些商品/什么时段下单/哪些日子下单)

 了解已经符合目标的用户的特征: (比如从什么渠道来的/使用设备/人口学特征(年龄、收入)/哪些地区/还是用过哪些app)

同时对用户展开调研和访谈。

之后数据分析师进行分析找到相关性比较高的特征。

 3. 提出想法

这里Sean讲到:让团队成员无所顾及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天马行空的想法。

并且需要建立“想法池”(类似于产品经理的“需求池”,但“想法池”包含跟更多)按下边模版填入想法:

a. 想法名称:(例子:购物清单)

b. 想法描述:

c. 假设:根据经验估计可能影响的用户数量

例子:通过给用户提供便捷查询并回购商品的功能,回购用户人数将提高20%

d. 待测指标:具体说明评估测试结果需要追踪哪些指标,并且不应该只看淡一指标。

例子中的可以追踪:用户数量,商品数量,回购数量,回购比例以及平均每笔订单金额。

Sean还说,最好能够开发一个系统,对想法进行管理。同时把提出想法的权限,开放给公司的任何团队,甚至是部分用户。

 4. 排定想法的优先级

这里Sean和范冰老师都讲到了ICE的评分标准。这里评分完全由提出想法者进行打分,但增长负责人,会根据自身经验对打分进行评估和修正。

 ICE评分体系(每项满分10分)

相加得到平均分。并把平均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当然打分只是重要的衡量依据,之后团队根据关注目标筛选想法。

 5. 进行试验

在试验前,选定对照组和试验组。

如试验遇到问题,应向增长负责人汇报,他将根据情况考量。

 6. 分析结果并总结经验

Sean给出了如下模版:

  1. 试验名称/描述/使用的变量/目标客户。例如:试验针对的是某个营销渠道还是只针对移动用户,抑或针对付费用户?

  2. 试验类型:比如:产品功能/页面名称/营销文案的修改/某个创意/新的营销策略;

  3. 受影响的特征:这可能包括试验在网站上或者App中运行位置的截图,或者某个广告牌、电视或电广告中的某个创意的副本;

  4. 关键指标:通过试验希望改进哪些指标;

  5. 试验时间点:包括起止日期(包括星期几);

  6. 试验假设和结果:包括最初的ICE得分、样本量、置信水平和统计功效;

  7. 潜在在干扰因素。比如试验的季节,或者其他促销活动可能影响的访客行为;

  8. 结论;

  9. 试验收获。

妥善保存这些试验总结,以便之后查阅。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构成了增长团队的工作流程。说的简单点,就是  分析-构想-排定优先级-测试-分析 的一个循环。

四,关于AARRR漏斗模型

「增长黑客」理论提炼与感悟_行业应用_LEDs

AARRR漏斗模型(来自于百度百科)

Acquisition (获取)-Activation (激活)-Retention(留存)-Revenue(收入)-Referral(传播)

这个模型基本都已被每一个「增长黑客」文章提及,每一项其实都能延伸出好多好多的东西。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多数都是书中内容)。

首先说一下,在Sean的书里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最后的R–Referral(传播),但并不是没有!这个下文会说。

1. Acquisition (获取)

这里主要讲产品的获客方式:常见的获客方式有:传统广告(电视、地铁站等),互联网付费渠道、SEO、ASO、内容营销、地推、病毒传播等等。

传统广告虽然现在很常见,但效果很难监控。我认为多的是在做品牌,扩大知名度。

而依靠互联网的渠道,都可以进行流量的监控。可以用于快速的试验和筛选。

(但据我所知,很多公司的市场或运营团队并没有这么做,这样就意味着渠道的质量不得而知)

Sean也提到了两个匹配:

a,语言/市场匹配,也就你对产品优势的描述打动目标用户的程度。

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对文案进行优化:向之前提到过的百度搜索广告的「创意」;或者是产品下载页的话术要更加生动且紧扣产品功能;文案上需要我们多进行测试,并且不断优化。

b,渠道/产品匹配,即你选择的营销渠道在目标用户推广产品时的有效程度。

这一点Sean,想阐明的是渠道如何筛选。比如SEO,成本较小,但耗费时间较多;或者付费推广渠道,见效快,但成本很大。

Sean建议:从成本、定向、控制、时间投入、产出时间、规模 6个纬度来进行考量。

对于渠道的要进行严格的监控,不光只关注用户的浏览、注册,还要关注用户的行为和留存等等。避免刷量等行为造成的损失和判断的失误。

2. Activation (激活)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上一篇文章中的那本书—  《上瘾》,上一篇文章是读书笔记,算是提炼了这本书的精华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本书主要对激活和留存的方法做了阐述。

对于用户激活这个步骤,作者提到了Fogg模型 B=MAT。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从这三个维度来衡量促使用户展开行动。

在激活这一步,我觉得重点在于如何引导用户到达之前提到过的「aha moment」的操作。

这个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监测,书中有下图这样一个流量漏斗对各个渠道,每一步的转化都进行了监测。

「增长黑客」理论提炼与感悟_行业应用_LEDs

《增长黑客》书中漏斗报告截图

最好能配上用户调研,比如一个用户在某个页面停留时间过长,那这个时候询问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是获得珍贵建议的好时机。

B行动上,我们的目标就是需要更多用户到达着这个「aha moment」,从B=MAT的模型来进行分析:

从A能力层面,我们可以降低产品的摩擦和学习成本,比如第三方快捷登录,让用户更快注册(额,过年还得填手机号

87
197
0
72

相关资讯

  1. 1、人工智能变成了人工“制”能!2716
  2. 2、Cloudflare提出了基于零信任访问和云安全的大统一理论4036
  3. 3、对于王传君的转型,郑恺几字评价,网友:还是恺哥看的明白!2261
  4. 4、5G规模商用 中国电信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亮相!4224
  5. 5、东芝试产符合UFS3.0标准的闪存芯片,读写速度炸裂2059
  6. 6、18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或将破百亿智能硬件仍是主战场4415
  7. 7、科学家认为量子技术将在传感领域取真正的商业成功3456
  8. 8、华米科技与迈凯伦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探索赛车领域的AI技术107
  9. 9、亚马逊领跑,三巨头争夺能否助力智能家居市值破万亿美元?1498
  10. 10、阿里云IoT上线HomeLink移动服务,加速布局智能人居541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