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主旋律剧,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IP效应,《最美的青春》却成了同期播出的电视剧中大热的一部。
从收视率来看,该剧自登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收视率连连夺冠,实时收视率突破2.8。
从口碑来看,豆瓣评分达8.1,党媒、专家为其发声力赞,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这样评价它:“《最美的青春》响应了国家领导人的号召,‘从高原走向高峰,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它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高度统一,堪称一部高峰之作。”
而该剧在爱奇艺视频、优酷视频网络播出的点击率破3.7亿,更足够说明它在年轻观众中颇受欢迎。“万万没想到会追这部剧”的年轻网友表示,终于又遇到一部可以和父母一起坐下来欣赏、讨论的剧了。
1
种树男孩、种树女孩绝不认输
每一部剧无论题材如何,制作如何,阵容如何,最为观众买账的还数剧情内容。优质的剧情内容则包括引起共情的情感及引导人生价值的思考导向。
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因选题紧贴生活,剧情直击心灵,不仅将现实故事与艺术结合,从不同角度描摹中国社会某个阶段或某种精神下的缩影,而且更加注重作品的质量和深度,深挖故事的精髓,展现一个时代的精神脉搏,如今成为一大热门题材。
《最美的青春》深谙其道,以真实的“上坝造林”故事为蓝本,匠心呈现出第一代造林人奉献青春、砥砺拼搏、建设国家的精神面貌,传承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网友看了该剧后,深受鼓舞:“我的青春才不要整天叹气,或是为了爱情期期艾艾,应该快乐地去学习去奋斗,做一个绝不认输的‘种树女孩’。”
值得一提的是,《最美的青春》剧组不仅把第一代造林人身上彰显的“塞罕坝精神”灌输到人物刻画和剧情发展中,更是身体力行,在拍摄期间以“塞罕坝精神”战胜了一次次几乎难以战胜的挑战。
该剧摄制组辗转八地取景,跨越三季拍摄,不管面对的是冰寒刺骨的白毛风还是烈日的炙烤,他们始终没有退缩。该剧导演巨兴茂回忆起拍摄期间遇到的白毛风、雪天等恶劣环境时表示:“在此等恶劣环境中,每个工作人员依然恪尽职守。整个剧组人员也尽显塞罕坝精神,没有任何一个组员或者演员老师有怨言或者退缩。”
2
越质朴越动人
在“颜值即正义”被奉行的当下,《最美的青春》却反其道而行,为还原年代感,该剧演员服装造型按照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仿照,而为真实展现造林人上坝造林所遇到的真实困境,演员们更是常常在风沙中以“面如菜色”的形象出现。
男主角冯程的扮演者刘智扬甚至不惜牺牲帅气形象,剧中曾以长头发、胡子拉碴的形象示人,被网友调侃为“最帅沙漠犀利哥”。正是这种“质朴”、“真实”,该剧才更打动人心。
上坝拓荒青年的经历和遭遇,既有历史渊源的情感根基,更有一个时代对年轻一代使命召唤般的映照,该剧没有歌功颂德似的高调,而是以写实与燃情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当时毕业大学生的崇高选择。
《光明日报》点赞该剧:“尽管刻画的是青年模范,但《最美的青春》没有把人物脸谱化、扁平化,而是展现了‘守望者’们有血有肉的一面。这些‘林一代’用青春书写了绿色传奇,用一生践行着荒漠里的绿色守望者誓言,带给观众的不仅是故事上的感动,更是灵魂上的净化与启迪。”
3
保护环境是每一代人的责任
《最美的青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浪漫而热烈的革命情怀,有网友表示:“看《最美的青春》看得我热泪盈眶,真的很敬佩那些无私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先辈。”
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没有矢志不渝的接续传承,就没有塞罕坝的巨变。更有网友追根溯源,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万里松林’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再到‘万顷林海’,塞罕坝凝聚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可见环境保护之重要性。”
《人民日报》评价:“《最美的青春》剧组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融入到故事中,让人们对塞罕坝人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有深刻的认识。”
有网友安利时调侃说:“《最美的青春》剧情好看,还可以学习种树。”种树,其实是一种环境保护。
该剧以塞罕坝的绿洲建设历程,让观众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已经成为了所有中国人身上的责任。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称赞该剧出现得“恰逢其时”:“《最美的青春》虽然讲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故事,但是在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它超越时代的环保意识对我们当下提供了一种深刻丰富的精神启示,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电视剧有益的思考。”
第一代造林人用青春和汗水,用梦想和坚守,把这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了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有网友说:“最喜欢的还是冯程的那句‘一定要把塞罕坝变回美丽的高岭,让荒漠重现松涛林海,让梅花鹿回来,让会唱歌的小鸟回来,让春天回来!’这句话。”这大概就是《最美的青春》彰显的大自然的魅力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