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2018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90亿美元,连续6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技术研发、本体制造、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应用推广、市场培育、人才建设、产融合作等方面取得丰富成果,为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换档升级提供了全新动能。
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盟)统计披露,中国机器人密度(机器人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自动化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全球排名23位。中国是机器人密度增长最快的国家,2013年只有14台/万人,2016年达到了68台/万人。但是离全球、欧洲、美洲的数据仍有一些差距,这三者分别是74、99、84台/万人。在全球范围内,自动化发展程度前五个国家分别为韩国、新加坡、德国、日本、瑞典,他们的中国机器人密度分别达到631、488、309、303、223台/万人。
国产机器人产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到2020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台/万人以上,到2020年之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年销量达到10万台。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境内,国产机器人销量为2.7万台,外资品牌机器人销量为6万台。2017年国产机器人产量同比大幅增长了68.1%,产量总计达到13.1万台,不但是国内国产机器人销量的4.85倍,而且大幅超过国产和外资品牌销量合计,出现明显的产出大于销售。
2018年延续了产量快速增长势头,3月生产了14036台,创最高单月产量记录。按照当前增长态势,未来产能还会继续扩大,产能增长速度大于需求扩展速度。
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很多机器人制造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现象日益突出。在2017年13.1万台的总产量中大部分是低端产品。与此同时,机器人产业面临技术瓶颈,缺乏高端机器人自主知识产权,导致高端产能不足。因此,2017年在国内市场国产机器人销量为2.7万台,外资品牌机器人销量为6万台,国产销量不及外资品牌的一半。
大量低端机器人产能蜂拥而上,其重要原因是各地政府成立的各种产业园和各类补贴政策,缺乏严格的高技术标准限制,准入门槛较低,与新能源电动车行业非常相似。这样的做法在起步阶段并不存在问题,但起步之后需要有所调整。补贴和扶持政策是促进高技术和创新领域起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发展起来之后扶持标准需要逐渐提高甚至取消,才能促进相关产业向高端发展。由于国产机器人行业已经起步,并且产能急剧扩大,竞争度提升导致企业的利润正在收窄,整个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变化,未来部分难以实现技术突破的企业必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机器人技术与数字化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制造的三个主要抓手,“三驾马车”中各项关键技术持续突破将促进整个智能制造走向智能化。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核心技术研发、价值链分工、人才培养等领域面临瓶颈制约。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 我国机器人行业将迎来由虚向实、由量向质和由泛向专三个较大转变 。2019年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转型之年。
根据有关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70%被国外市场垄断。这个局面凸显出我们自主品牌产品的性能和重点行业领域中高端的应用需求矛盾依然存在。国产机器人产业走向如何?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是必由之路。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央及地方相关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规划,在项目支持、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快速提升,已与国际第一梯队实现并跑。特种机器人主要依靠国家扶持,研究实力基本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机器人研发仍以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为首要目标,政产学研用通力配合,初步实现了控制器的国产化。
机器人目前最大的工作场景还是在焊接、码垛、喷漆方面。在航空航天、能源与交通等领域,部分高品质制造项目目前仍然由人工在做。随着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未来5至10年,机器人行业一定会迎来大幅度的增长。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