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
《悬崖》
《开天辟地》、 《幸福密码》、《悬崖》、《誓言今生》……2010年以来,上海电视剧创作呈现跳跃式发展,上海电视剧的名字在国内也是越来越响亮,今年,上海电视剧更呈现井喷状态,仅上半年就有10部电视剧登陆央视。
上海电视剧创作缘何成功回暖?未来的发展道路又在何方?昨天,由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主办的“2011-2012上海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在沪举行,来自京沪两地共7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共论上海电视剧的现状与未来。
曾经孤芳自赏,如今春暖花开
上海一直是我国电视剧创作的重镇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电视剧创作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光和创作的高潮,在近十年中先后推出了《上海一家人》、《围城》、《儿女情长》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然而,在之后一段时间里,上海电视剧一度有些“孤芳自赏”,鲜少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上,成为国内影视剧市场的一大缺憾。
好在自201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上海广大影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电视剧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和2011年,有12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档播出;2012年更呈现井喷态势,仅上半年就有10部电视剧登陆央视。用参与研讨会的电视剧从业者的话来说,“上海电视剧的情况刚刚春暖花开。 ”
而在上海市政府参事、著名评论家毛时安看来,相较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电视剧创作高潮,2010年至今的上海电视剧制作井喷可以用 “顶天立地”来形容,其中既有上海电视剧创作者对时代精神的发现,也有电视剧创作境界的提升,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欢迎,“这一次创作生产来势更汹涌,时间更集中,节奏更密集,数量更多,影响也更大。”
鼓励原创剧本,关注重大题材
从以中共一大为历史背景的 《开天辟地》,到打破一般悬疑剧格局的《悬崖》;从首部国安题材剧 《誓言今生》,到关注上海平常人间爱的《儿女情更长》……不难看出,近两年来上海电视剧创作类型多样、风格鲜明,其中重大题材的创作更是格外突出——除了上述作品外,《焦裕禄》已经被列入央视播出计划,《大江东去》等作品也在积极创作中。
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郦国义透露,几年来,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题材的立项和基金会申报立项,每次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数量都占到70%左右,革命历史题材大概占到50%左右。也是在这种积极的创作氛围下,《开天辟地》等一系列佳作应运而生。在这方面,上海对文学原创剧本的重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比2007年到2010年,以及2010年到2012年的数据,上海对电视剧文学原创剧本的投资已经增长了350%。
对此,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也指出,希望看到上海能有更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突破,“这是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认知载体,也是中国电视剧的读到特色。而且重大题材现在已经到了不断转型的瓶颈口,大家都在寻找突破瓶颈的点,上海电视剧在这方面可以异军突起。 ”
紧扣时代脉搏,打造海派精品
上海电视剧创作重新回暖,让人在欣喜之余也不禁思考,未来路在何方?对于这个问题,专家和从业人员各抒己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评论家曾庆瑞表示,要培养上海电视剧的大气象,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他举例说,包括浦东新区开发、世博会场馆建设、志愿者服务等等其实都是很好的电视剧创作题材。
不仅如此,如何在电视剧创作中发扬、发挥海派精神也引起在座学者们的关注。在大家看来,海派文化值得发扬,但如今也要懂得用海派的眼光观照他人,刮出一股电视剧的 “海派风”,“这个海派是中国的海派,有中国的高度,有世界的眼光,有世界的高度。 ”《中国艺术报》社长、评论家向云驹如是说。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更指出,上海电视剧的创作者可以站得更高,“用上海的视角看全国”。
此外,专家学者们也一致认为,坚持精品路线,是上海电视剧创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发展方向。上海大学教授、评论家石川表示,当下电视剧消费有快餐化、泡沫化的倾向,如何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下创作能留下记忆的经典作品,是创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全国的格局来看,近几年上海电视剧相对处在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虽然从量上并不占特别优势,但这恰恰给上海电视剧走精品路线、出产当代经典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
(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