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

12月1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徐飞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这为将来构建基于量子网络的高精度量子传感奠定基础。该成果于11月30日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在线发表。


分布式传感是一种可用于同时执行远程空间多个节点上精密测量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该项技术可用于桥梁、飞机等大型结构的应力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的有效监测。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技术也迈进了量子化时代。量子网络作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重要组成,在执行各类远程多节点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对多个空间分布的参量进行测量时,分布式量子传感能够实现超越经典统计极限的测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传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并制备能够实现对多个参量最优的测量精度的量子纠缠态。研究表明,对于某类分布式的最大纠缠态,理论上能够达到最优测量精度,即海森堡极限。


研究团队设计了最优的测量方案,基于多光子量子纠缠,通过操纵六光子干涉仪,实验演示了多个独立的相移及其平均值测量。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分布式纠缠态进行测量,其精度可以超越经典传感器的理论极限。基于光子纠缠和相干性组合的方案,研究团队进一步实验演示了多个空间相移的线性组合测量(参数数量总个数达到21个),与仅利用粒子纠缠的方案对比,该组合式方案不仅能够增加可测量参数数量,还能提高测量精度。


该项工作成功实现了多参量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原理性实验验证,评估了不同纠缠结构情况下的测量精度,验证了纠缠结构对测量精度的增强效果,扩展了资源利用率和可测量的参量数量,朝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自然·光子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工作”(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中科大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_智能家居_家居饰品


分布式量子传感实验装置图


该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科院和安徽省等资助。

68
81
0
15

相关资讯

  1. 1、Sonos与宜家联合设计Symfonisk系列智能音箱,预计8月发布4132
  2. 2、深度学习算法有助于清除太空垃圾3523
  3. 3、德国Osram光电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新型激光二极管1630
  4. 4、百度ABC+IoT将让家居设备拥有强大的交互能力1427
  5. 5、《人工智能北京共识》发布!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研究中心成立4390
  6. 6、专家共商“一带一路”果树科技创新合作1316
  7. 7、七鑫易维推出集成虹膜识别技术眼球追踪方案解决VR中身份识别的问题829
  8. 8、四川移动:打造首个物流无人机蜂窝通信试验网络2666
  9. 9、100款App申请权限以及强制开启的权限分析2489
  10. 10、怎样选择充磁机,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3251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