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主席杨千里因病逝世,享年87岁

3月13日消息,记者从杨千里先生亲友处获悉,著名通信技术专家、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主席杨千里,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3月1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主席杨千里因病逝世,享年87岁_爱车智能_智能网联


公开资料显示,杨千里出生于1933年,1951年至1956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校无线电系学习;1956年至1969年留校任教。


1971年6月,调至通信兵第19研究院科技部技术组任工程师,负责对流层散射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等研究工作。1979年10月调任总参通信部科技部副总工程师(评为高级工程师)。1982年7月至1984年1月任总参通信部科技处处长。在此期间,相继完成军用散射、微波接力通信系统规划论证和散射通信原理及设备教材的编写任务,参与翻译、审核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大型丛书《美国防通信系统应用工程手册》,参加了中国第一代同步卫星工程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工作,曾出任中德“交响乐”卫星通信试验中方技术总协调人。


1984年1月,任总参通信部副部长。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至1991年7月离职之前,先后兼任军事卫星通信应用系统总师,总参通信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总参通信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总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通信技术学科副主编等职务。曾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授予的“通信技术政策研究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奖”。


1991年7月,退出领导岗位,改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至2000年12月退休之前,先后担任军事通信卫星工程副总师,兼任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通信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还兼任卫星有效载荷专业组成员,卫星应用专业组成员,军用仪表专业组成员,多所大学和研究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跨国电机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北京分会执行主席。被北京大学等10余所大学特聘为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并被中国证监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国卫星通信广播集团等多个单位特聘为顾问或技术专家。在此期间,他主持的“国防通信网建设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199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牵头承担的“国防通信网建设研究”项目,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被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主持的军事通信卫星应用系统项目,200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授予“军三星工程研制建设先进个人”。


在社会职务方面,杨千里还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会员,跨国电机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终身会员、IEEE北京分部主席(1996-1997)。


20世纪80年代末,为做好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准备,切实增强战场机动通信能力,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杨千里受命主持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立项、综合论证、型号研制和总体技术指标及方案的制订与协调,相继担任应用系统总师和工程副总师。


担任应用系统总师期间,他主持进行了该系统总体技术方案与指标的制定、协调,审定各类地球站的技术方案和指标,制定全系统工程的标准,模拟优化系统信令的可靠性和容量配置,组织进行了多次星地联试及各类地球站大联试的技术协调工作。在应用系统的具体研制中,他力主采用使卫星通信易于实现“动中通”;采用系统设置密钥自动分发措施,实现一字一密、一话一密,确保了通信的安全保密;采用改善卫星通信网络管理及信道分配软硬件平台可靠性等办法,实现了卫星资源动态分配、随机调度,增强了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提出增加手持式双向数据终端、改进网管信令信号格式鲁棒性等意见,确保了全系统的接通率;还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研究制定了总体规划和各类地球站的工程标准、系统联试大纲、软件工程要求等规范;按照总体目标对工程的各个“节点”进行检查评审,及时发现漏洞,确保了研制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工程进度;通过计算机模拟、半实物仿真和仿真评估等方法,预测工程进展情况和工程质量情况,对工程实施科学管理,确保了各项研制任务按期完成。该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后,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担任工程副总师期间,他对整个工程,尤其是运载火箭与应用系统精心指导,注重解决星地一体化抗干扰实用系统及其实用方案中的各种问题。为此,他多次召开有关该工程的抗干扰研讨会、抗干扰实用系统评审会,研究确定了星地抗干扰指标。通过在地面设立一个软件智能化终端,在星上有关系统中采用多种技术及抗干扰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抗干扰问题。他十分重视星地对接试验。在其推动的多次星地对接试验中,针对相位不对、信令设计不对、星上动态范围不够和假锁及突发误码等问题,指导有关人员及时修改工程标准,修改软件,消除了各种隐患。研制后期,在分工处理有关技术问题时,他善于倾听各方面意见,善于科学决策,确保了整个系统运行后的性能稳定可靠。在轨测试期间,他深入测试现场,听取汇报,认真分析测试结果,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有关问题的技术措施。他还组织各类地球站反复进行集中、分散及全网大联试,成功地使业务测控系统首次在地球站全面开通,为新一代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投入使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卫星应用大会是我国卫星应用领域倍受国内外业界关注的国际会议,是信息量及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大会集主题报告会、设备展览会、卫星技术讲座、圆桌讨论会于一体,是业界探讨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遥感与导航定位等应用发展方向的开放平台。从1999年到2019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与中国卫星产业共同成长21年。


35
140
0
18

相关资讯

  1. 1、双输出同步降压型DC/DC控制器LTC3838的性能及作用分析1441
  2. 2、VR四大发展趋势,2018年VR会更加主流2703
  3. 3、FPGA实战开发技巧(5)2503
  4. 4、GE折戟工业互联网的启示3610
  5. 5、危机时期的创新:自动化的未来将如何发展?954
  6. 6、物流行业里的智慧变革:机器人革新,而非革“人”989
  7. 7、宽带固定增益放大器THS4302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电路分析1701
  8. 8、海为PLC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场的集中控制监视1348
  9. 9、图文详解:四大常见的物联网协议4603
  10. 10、空心杯电机原理_空心杯电机特性3181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