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端:通过购买力平价GDP模型预判12寸硅片需求:通过回溯历史,我们发现自2000年起,12寸硅片出货量以及当年的购买力平价GDP两大数据高度拟合。拟合优度判定系数(R2)高达0.9528。体现了极强的关联度。故在硅片行业中,通常会采用购买力平价GDP模型来判断12寸硅片的市场需求。通过模型我们可以推导出2017年-2022年,12寸硅片需求的复合增长率为4.3%。其中3DNAND对硅片需求的复合增长率为16.76%,成为未来3年里12寸硅片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供给端:经历了产能过剩的十年,12寸硅片厂扩产谨慎:2007年起,全球硅片厂大规模扩张12寸硅片产能,但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使得硅片价格持续下跌。SUMCO的毛利一度跌至-25.5%,只能关厂裁员,断臂求生。进入2016年,在存储器需求爆发的带动下,硅片价格开始一路回升。但各家厂商在经历了过去一轮大萧条之后,扩产较为谨慎,目前全球硅片厂规划中的产能扩张复合增长率(5.7%)介于购买力平价GDP模型(4.3%)与客户需求指引(9.7%)之间。可以看出,当前各家硅片厂均相对保守,更倾向于控制产能扩张,推动涨价,抬升利润水平。
价格端:12寸硅片持续涨价,相关晶圆厂暂无涨价计划:SUMCO预计12寸硅片的价格在2018年将提升20%。有较多晶圆厂已经开始2021年的长协价谈判。但对于12寸晶圆厂而言,其wafer成本占比较低,且28nm以上成熟制程市场竞争激烈。为了维持稳定的产能利用率,避免高额折旧影响毛利。各大厂没有向下游涨价的计划。同时,为了更好地观测12寸硅片的供需结构,我们引入了晶圆厂库存采购比指标。目前12寸晶圆厂的平均库存量维持在当月采购量的65%左右,若向上或向下大幅突破,则意味着供需平衡出现变化。
8寸供需分析:汽车电子主导8:寸硅片需求,晶圆厂通过涨价转移成本压力:2016年起,8寸线的驱动力主要在指纹识别,进入2018年,随着汽车电子,IOT等应用的兴起,8寸线的供需关系依旧偏紧。但后续要持续观测指纹识别应用下滑的影响。目前8寸硅片的价格已达40美金,相比2016年年初增长了19.7%。对于晶圆厂而言,由于绝大多数8寸厂均已折旧完毕,所以wafer成本占比较高,一般在10-15%之间,硅片涨价对于成本影响明显。以华虹为代表的部分晶圆厂通过涨价,向下转移成本压力,毛利目前较为稳定。
国内产业链标的梳理:
硅片厂商:上海新昇(上海新阳((300236.SZ)参股24.36%)的大硅片项目目前已经实现了挡片的批量供货,正片也有小批量样片实现销售,目前产能4-5万片/月,预计2018年产能可达10万片/月;中环股份((002129.SZ)于2017年10月13日和无锡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宜兴市建设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与制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0亿美元,一期投资约15亿美元;重庆超硅的12寸硅片开发进展也较为顺利。同时硅产业集团旗下的上海新傲的SOI产线是中国硅片产业的一大亮点;其他厂商,如有研半导体、宁夏银和、金瑞泓、合晶郑州、奕斯伟西安、江苏协鑫等也建议关注。
设备厂商:晶盛机电((300316.SZ)于2017年10月13日协同中环股份和无锡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晶盛机电可以向下游客户提供从长晶,滚磨,截断,抛光等硅片生产的全套解决方案。公司在半导体硅片领域的主要客户包括有研半导体、台湾合晶、中环股份、金瑞泓等企业。
晶圆厂与与IDM方面:由于12寸晶圆厂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没有涨价动力,所以我们更建议关注8寸晶圆厂华虹半导体(1347.HK),公司于2017年下半年对部分客户调价,受益于此,公司2017年Q3的毛利升至35.24%的历史高点,但由于近期没有涨价动作,且硅片价格持续攀升,所以毛利率又回落到31.9%的水平,预计公司在Q2末还会有一些调价。另外,国内IDM厂中,士兰微(600460.SH)的8寸线也同样受益于功率半导体需求以及上游硅片价格传导。非上市晶圆厂中,建议关注华润上华。
本文摘自:新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