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空腹血糖高是怎么一回事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空腹血糖高是怎么回事
1、糖尿病患者每天所进行的血糖测定仅仅反映了检测当时的血糖变化,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让人看到在过去的 2-3个月的时间内患者整体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经达到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而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2、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就相对较高。人体红细胞的寿命一般来讲有120天(3个月),在人体红细胞死亡之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由此看来,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每120天变化一次。
3、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所反映的是过去 2-3个月的时间内平均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非糖尿病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为4-5.5%. 许多研究发现, 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低至8.1%以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大大地降低。
4、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测定结果是如何帮助患者管理自己的糖尿病呢?假如,您每天仅在早餐前测定血糖水平即空腹血糖水平,发现这个值为130mg/dl,此在正常安全范围内,但是当您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时却发现为11%,这意味着您在过去的2-3个月的时间内,您的平均血糖水平已经接近270mg/dl,这暗示您将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高。
5、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提示: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因此需要对您的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做出重新评估,并做出相应调整,此外您还需要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水平。
二、血糖高该怎么处理呢
1、调节饮食
每日摄取的总热量及营养成分一般要根据自己的体重和体力活动强度来制定。另外,还应限制酒精、食盐、高胆固醇食物、脂肪和食糖的摄入。经临床验证,每餐七成饱为适宜,超量则会使血糖升高。同时食品结构应合理(多样化)。下顿饭少吃点儿、去掉一次零食或改吃血糖生成系数(GI)较低的食物都可以控制血糖。
由于对于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需让自己的体重减轻5~10%,就能够显着地改善血糖情况。另外,选择血糖生成系数较低的食物也有助于血糖达标。
2、多运动
应根据自身年龄及体质,每日坚持适宜强度的运动和锻炼,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等。有规律的运动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及血脂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
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但应注意空腹时运动易导致低血糖,运动应当掌握运动的时间,适宜的运动时间应在餐后1小时左右。如果不运动,血糖会升高不下。
3、调整用药
尽管运动和调整饮食的方法很经济而且副作用很少,但是当这些做法不能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水平时,就提示我们有必要调整用药了。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药物的确可以更快地、更有效地治疗高血糖。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医生的医嘱下进行服用。
4、自我放松与情绪调节
放松运动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使降糖治疗更有效。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克服患病后的恐惧、消极等不良心态,同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研究表明,当人的情绪发生急剧变化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促使肝脏中的糖元释放进入血液,以提高血糖,满足大脑等重要器官能量的需要。由于糖尿病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一旦血糖升高,胰岛素就显得更加匮乏了,以致血糖持高不下。
三、血糖高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呢
1、导致机体脱水及高渗性昏迷
高血糖致使大量葡萄糖随尿排泄,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机体脱水。脱水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水分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引起细胞内失水,脑细胞失水可引起脑功能紊乱直至昏迷,临床上称之为“高渗性昏迷。
2、导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高血糖时,病人的尿量明显增加,并从尿中带走大量电解质,导致电解质紊乱。同时,因为高血糖病人存在糖的利用障碍,转而通过分解脂肪产生能量,伴随着脂肪分解,酮体生成增加,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导致代谢紊乱
专家指出,糖、脂肪、蛋白质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三大基础物质,高血糖导致糖代谢紊乱,打破了系统代谢平衡,进而往往导致脂代谢紊乱,致使整个代谢系统出现问题。
4、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具备“毒性作用”,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发现高血糖,将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更少和患病情况进行性变坏。
5、引起消瘦、乏力、抵抗力降低
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不能够非常好地被机体吸收利用而是从尿中大量丢失,机体通过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结果导致全身消瘦、乏力,机体免疫力下降。
6、导致各种血管、神经慢性伴随症状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伤害血管(包括大血管及微血管)及神经(主要是感觉神经及自主神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 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坏疽等慢性伴随症状的发生与发展。
四、血糖高有什么具体症状呢
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可引发渗透性利尿,从而引起多尿的症状;血糖升高、大量水分丢失,血渗透压也会相应升高,高血渗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从而引起口渴、多饮的症状;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从而引起乏力、体重减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需要多进食;这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多尿症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吃得越多,血糖就越高,尿中失糖也越多,饥饿感也就越厉害,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即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然而,目前临床上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因为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导致了病情诊断的延迟。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是通过体检发现,血糖仅是轻度升高,还没有超过或只是轻度超过肾糖阈,肾脏糖份排除很少,还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另一方面是有些患者的肾糖阈增高所致。正常情况下葡萄糖在肾脏内全部被重吸收,尿中无糖排出;若血糖轻度升高,肾小管的重吸收值会相应增加;但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超出了肾小管的最大重吸收范围,则部分葡萄糖将从尿中排出,从而形成糖尿。这个血糖临界值即为肾糖阈,正常值为8.8~9.9mmol/L。肾脏病及其他一些泌尿系统疾病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多数老龄患者的肾糖阈也会相应增高。肾糖阈增高后,患者即使血糖很高也不会有糖尿。没有糖尿,就不会引发渗透性利尿,因此可没有多尿症状;没有丢失大量水分,血浆渗透压就变化较轻,对下丘脑中枢的刺激也相应减轻,因此可没有口渴、多饮症状;没有糖尿,就不会损失大量糖分,因此可没有明显的饥饿感,多食症状减轻;没有糖尿,机体的营养成分丢失减少,因此体重减轻的程度也可相应减轻。由此,这些糖尿病患者可以最终不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