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狂犬病简介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目前,对于治疗狂犬病,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两型:
1、狂躁型(典型)最常见。又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持续1~4日,兴奋期一般1-3日,麻痹期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6-18小时。整个病程平均4日,一般不超过6日,超过10日者极少见。
2、麻痹型(静型)较少见。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现,常以高热、头痛、呕吐腱反射消失、肢体软弱无力、共济失调和大、小便失禁,继之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截瘫、上行性脊髓瘫痪等,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本型病程可较长,约7~10日。
二、狂犬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
1、 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3天最长19年,一般平均约20-90天。
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
2、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低热、头疼、恶心、疲倦、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感觉异常等症状。 本期持续2-4天。
3、兴奋期: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的恐怖表情、恐水、怕风。体温长升高(38-40度)、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是不是每一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极渴而不敢饮,见水、闻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也可以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外界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可有声音嘶哑,说话吐词不清,呼吸机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表现为大量流延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但病人神志多清楚,可有精神失常及幻觉出现等。本期1-3天。
4、麻痹期: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
多发群体:
人群普遍易感,被病犬咬伤者约15-30%发病,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相关:
1、咬伤部位,头面颈上肢发病机会多
2、咬伤严重性,伤口深而大、多处被咬伤发病率高。
3、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局部伤口处理好发病率低。
4、衣着厚感染机会少。
5、及时全程足量接种疫苗者发病率少
6、免疫低下或缺陷者发病率高。
三、得了狂犬病能治好吗
目前,人类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
狂犬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狂犬病的致病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一)局部组织内繁殖期 病毒自咬伤部位侵入后,于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
(二)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到达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
(三)向各器官扩散期 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
一般来说,得了狂犬病后,患者会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得了狂犬病,是没有办法得到有效治疗的。对于狂犬病,我们只能是加强预防措施。
四、狂犬病有哪些预防办法
1、预防方法:
被狗咬伤不一定得狂犬病,如果咬伤人的狗不带有狂犬病病毒,即使伤口没有处理也不会得狂犬病。有学者统计发现就是被真正的狂犬或其它疯动物咬伤,且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结果也只有15%-30%的人发病。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一些貌似健康的犬的唾液中可带有病毒,带毒率可达22.4%,也能传播狂犬病。且目前缺乏检测狗是否带病毒的方法,因此,一旦被狗或猫等宠物咬伤或抓伤应该立即清洗伤口。
在咬伤部位的近心端缚上止血带,挤出伤口处血液,促进含病毒的血液流出,并用大量肥皂水、盐水或清水彻底冲洗伤口半小时以上,再用碘酒、酒精冲洗伤口,伤口深者,应选用不带针头的大注射器反复、彻底冲洗其深部。
同时要把犬、猫隔离观察14天,明确是否狂犬、狂猫,必要时可送防疫站检验。在伤口处理好后,及时去卫生防疫站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注射狂犬疫苗,如该犬或猫无从追踪,则应将全程预防接种进行到底。此外,小儿若与狂犬有密切接触、即使无明显咬伤或抓伤,亦应注射狂犬疫苗。
2、预防药物
疫苗接种根据暴露的具体情况由当地医师决定采取狂犬疫苗,还是血清联合疫苗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狂犬疫苗来预防。
①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灭活疫苗,反应轻微而免疫效果较好。剂量及用法:佐剂疫苗、浓缩佐剂疫苗及冻干浓缩疫苗全程需肌内注射3针~5针,分别在0、3、7、10和30d各肌内注射1针(2ml),严重咬伤者疫苗可加用全程10针(当日至第6天每日1针,然后于10、14、30、90d各注1针):对四肢、躯干浅表中度咬伤、抓伤及有少量出血者肌注3针,每7天注射2ml;对头、面、颈、手指咬伤,多部位咬伤或深部咬伤,粘膜(口、鼻、眼及肛门等处)沾染病毒,则须在完成5针注射后再肌注2针,即每10天肌注2ml.如间隔较长时日后再次被咬,可用佐剂疫苗加强注射2ml.一般在注射后1周即开始产生中和抗体,2周保护性抗体阳转率100%。
②人二倍体细胞疫苗:于被咬后0、3、7、14、28、90d各注射1ml,如第5针后血清抗体已产生,可免去第6针。罕见不良反应,效果优良。当处理免疫反应低下的病人,或暴露时间已超过48h者,WHO建议首针免疫剂量应加倍。
③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如人狂犬免疫球蛋白(HRIG)与疫苗联合应用:创伤深广、严重或发生在头、面、颈、手等处,同时咬人动物确有患狂犬病的可能性,则应立即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按照20IU/kg计算,特别严重的可加倍计算。咬伤72h后应用无效)总量的一半在创伤处作浸润性注射,剩余剂量在臂部作肌肉注射。要是注射血清使用前为防血清过敏反应,须做皮试。过敏者可以脱敏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