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霉菌性食道炎指的是什么呢
霉菌性食管炎应防治相结合,特别应预防医源性因素所致的感染,严格掌握抗生素、激素使用的适应证,以减少该病的发生。治疗方法较多,用中药锡类散、云南白药、大蒜素等治疗,西药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霉菌治疗均有效。
霉菌性食管炎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皮肤、口腔、肛门、阴道中都可分离出该菌,但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约占50%。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食管炎,当机体状况发生一定变化,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接受激素或抗肿瘤药物治疗;慢性病及营养不良致机体抵抗力低下等情况下,宿主和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发生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均易发生霉菌性食管炎。 霉菌性食管炎应防治相结合,特别应预防医源性因素所致的感染,严格掌握抗生素、激素使用的适应证,以减少该病的发生。治疗方法较多,用中药锡类散、云南白药、大蒜素等治疗,西药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霉菌治疗均有效。
二、霉菌性食道炎的病因都有哪些呢
症状
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大多因上消化道症状来就诊,比如吞咽异物感、胸骨后不适感、反酸恶心、饱胀感。也可能仅有上腹不适感及厌食。常规胃镜检查时,医生可发现食管出现不连续点状及岛状白色物质附着,用水冲洗不易冲走,进行细菌刷检涂片,可发现白色念珠菌、隐球菌或球状孢子菌等真菌感染。
病因
1、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菌素,使机体内敏感的细菌被抑制,破坏了机体平衡,如某些可以产生抗霉菌物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被抑制,霉菌繁殖速度就会加快。
2、长期应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溶解,抗体减少,增加了霉菌的毒素作用。
3、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及使用免疫抑制剂,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下降,甚至直接损伤正常组织和细胞,从而为霉菌感染创造条件。
4、营养不良、年老体衰、消耗性疾病、手术等都会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白细胞吞噬、杀菌功能降低。
三、霉菌性食道炎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霉菌型食管炎的主要症状为咽痛、咽下困难和吞咽痛,有时伴胸骨后痛。
1.吞咽困难和吞咽痛 进固体食物和热饮时吞咽困难明显,部分病人可有胸骨后疼痛或背痛,当发生穿孔时吞咽痛加重且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2.消瘦,体重减轻 吞咽困难及吞咽痛可使病人拒绝进食,以致营养缺乏。
3.过敏反应 患者可以因念珠菌的致敏作用发生皮肤或内脏的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可出现湿疹、荨麻疹、环状红斑等。发生在消化道的过敏类似胃炎或结肠过敏,出现胃肠不适、腹泻症状;发生在呼吸道者类似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此病诊断依靠内镜检查及分泌物涂片找念珠菌。
疾病检查
(1)胃镜检查:是确诊霉菌型食管炎的唯一方法,镜下食管粘膜呈现水肿、充血、糜烂、溃疡,触之易出血。粘膜表面覆盖白色斑点或伪膜。进行活检及细胞刷涂片和培养,若涂片见有霉菌菌丝,活检组织见有菌丝侵入上皮方可确诊
(2)食管X线钡餐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3)血清学检查。
四、霉菌性食道炎要如何防治呢
注意
慢性病和长期应用抗菌素可增加霉菌对食管的感染机会,导致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生。例如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患者。但应注意,部分健康人也可能会出现食道霉菌感染,可能与其暂时性免疫能力下降有关。另外,周长江主任特别提示,霉菌性食道炎常与口咽部念珠菌病或肢体霉菌感染并存,也提示健康人可能继发食道霉菌感染。治疗用药通常需联合应用抗真菌药。如制霉菌素加氟康唑2 4周治疗,个别病人需要六周治疗。 由于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大多为慢性疾病病人,长期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或肝肾损害症状。为了避免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一经胃镜发现,可以立即喷洒一种药物,通过表面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去除食管粘膜表面感染的真菌,并且没有抗真菌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局部治疗效果明显。
防治
霉菌性食管炎应防治相结合,特别应预防医源性因素所致的感染,严格掌握抗生素、激素使用的适应证,以减少该病的发生。治疗方法较多,用中药锡类散、云南白药、大蒜素等治疗,西药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霉菌治疗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