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子靶向药物的效果好不好
所谓分子靶向治疗,指的是针对癌症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大分子,通过特异性阻断癌症和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来控制其基因表达和改变生物学行为,或通过强力阻止癌症和肿瘤血管的生长和增殖,从而发挥抗癌作用。
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同的是,分子靶向治疗是相对于肿瘤特异性的靶点,其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较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药物,如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等)和小分子的化合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抗血管生成制剂,如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贝伐单抗等都显示了有一定的效果;多激酶抑制剂主要包括索拉非尼(多吉美),经研究证明能够显著延长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目前已近在欧美及我国批准正式临床用于晚期肝细胞性肝癌的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新兴的治疗模式,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分子靶向药物的替代性分析
目前的靶向治疗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疗,但是它是综合治疗中的强有力的手段。有四种情况,一个是一线化疗失败的病人可以用靶向治疗做二线治疗。第二,就可以对那些不能做化疗,不愿意接受化疗,不想接受化疗的病人可以当做一线治疗。第三,这里包括高龄病人,目前术后辅助化疗,75岁以上不建议进入临床实验的对象,就是一线靶向治疗,目前香港、日本、台湾一线化疗也很好。第三种情况,把两个结合,化疗加上靶向治疗,这两个是互补的,作用点不一样,作用机制不一样。目前在国内国际都在这方面的临床研究。第四个易瑞沙跟其它靶向治疗药物相结合,多靶点结合也更好。
综合治疗也可以化疗也可以靶向结合,也可以靶向和靶向结合。目前有一个误区把靶向放最后一项,这个钱也花了,病人的疾病在进展,真到靶向治疗的时候,病人的身体条件不行了,经济条件也不行了。把好的药物先用也是经济学最好的方式,一线就直接上了,需要证据,通过几年的临床研究,出来证据以后,我们作为医生就会引导整个领域往一线去走,都可以,但是需要证据。
三、分子靶向药物的优势说明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癌症治疗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由经验科学向循证医学、由细胞攻击模式向靶向性治疗模式转变。应用靶向技术向肿瘤区域精确递送药物的“靶向治疗”和利用肿瘤特异的信号传导或特异代谢途径控制的“靶点治疗”是肿瘤研究的热点。
根据靶向部位的不同,又可以将肿瘤靶向治疗分为二大类,即肿瘤细胞靶向治疗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肿瘤细胞靶向治疗是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或受体作为靶向,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则是利用肿瘤区域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或受体起作用。虽然那些针对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局部肿瘤组织内的浓度,但由于这些大分子物质要到达肿瘤细胞靶区,仍然需要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屏障,这一过程是相对缓慢的。而血管靶向药物则有很大的优势,在给药后可以迅速高浓度地积聚在靶标部位。
四、分子靶向药物的认识误区汇总
误区一:靶向药物可以取代传统化疗药物
靶向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虽然它的出现给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至今还没有完全取代化疗。化疗作为传统疗法,主要是作用在细胞周期DNA的破坏或者DNA的合成等方面。而靶向药物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靶”,这样才会有疗效,目前我们发现的靶点、靶标等只有寥寥几个,但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靶点、多通道形成的,能否在个体患者身上找到合适的靶点,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靶向药物可以取代传统化疗药物。例如在肺癌中,如果检测的基因型合适,那么易瑞沙、特罗凯等单一的靶向药物治疗就足矣,而消化道肿瘤当中,例如大肠癌、晚期结肠癌或是胃癌,目前还是化疗和靶向治疗联合才具有临床意义。
因此,是否选用靶向药物,是否要联合用药,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自身条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
误区二:靶向药物毒副作用小,不必担心
虽然靶向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传统化疗药物好、毒副作用较小,但是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小觑。由于人体内有至少100条信号转导通路,根据不同靶向药物靶点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毒副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激酶抑制剂都会引起血细胞减少症,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等,而大多数单抗类靶向药物则会引起输注反应、皮疹、头疼、关节痛、高血压等反应。并且各类靶向药物的FDA黑框警告中也明确指出,具有肝毒性、结肠炎、胃肠道穿孔、血栓时间、心血管毒性等严重毒副作用,严重者甚至会致死。
因此,患者应该正确认识靶向药物的毒副反应,虽然其较传统化疗药物作用小,但也绝不简单等同于普通感冒药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