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登陆深交所,经过一年的发展,创业板已经扩大到134家。不过,到目前为止,创业板公司仍旧摆脱不了 “三高”的困扰,而一些公司只创富不创新的做法也引起了不少质疑和争议。因此创业板一周岁后又多了些新的名字——“创富板”、“圈钱板”。
一年“制造”千名千万富翁
“一夜暴富”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就发生在创业板公司高管身上。深交所数据显示,目前创业板共有上市公司134家,总市值近6000亿元。有媒体统计,从创业板诞生之日起至今,创业板“制造”的亿万富豪数量超过500人,其中资产超过10亿元的有73人,千万富翁近千名。如果扣除掉非交易日,过去一年中,创业板大约平均每天就“生产”出两位亿万富豪。在这些富豪中,有大学教授、影视体育明星;有七旬老太,还有80后年轻美女。有网友戏称,不论身份年龄、家世背景,在创业板面前大家都有可能成为大富豪。
“其实都是纸上富贵。”一位创业板公司老总曾这样对记者说过,但是谁都想把纸上富贵变成真金白银,因此9月以来,创业板公司频现高管辞职的情况。因为创业板运行满一年后,一批机构和高管的解禁股面临解禁,而不少高管选择此时辞职就是为了方便套现。
点评:有观点认为创业板是在不公平地造富,而过高的发行市盈率就是“造富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这使得上市企业大股东成为最大受益人,带来的危害就是在一级市场堆积了较多的泡沫,导致二级市场的上升空间缩小,股民盈利的空间被压缩。
一年超募近600亿
创业板一年来,134家企业通过IPO募集到的资金达到927亿元。这意味着平均每一家企业的募集资金达6.9亿元。有统计显示,一年下来创业板超募资金约近600亿,成为名副其实的“圈钱板”。而针对更成熟企业的中小板公司,上市企业平均募集规模只有创业板的一半。中小板公司满200家时,其平均募集规模只有3.14亿元。
钱太多了不知道怎么花,刚满一周岁的创业板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深交所发布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中专门规定,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明确超募资金用途,《指引》同时规定,超募资金必须投资于公司的主营业务,而不能用于诸如开展证券投资、委托理财、衍生品投资、创业投资等高风险投资以及为他人提供财务资助等业务。记者发现不少创业板公司一下有了这么多钱却没有新的项目投产,因此有的拿着超募资金兴建新的办公楼,有的或者干脆放在银行里吃利息。
点评:从无钱可花到有钱没处花或者有钱乱花,估计当初这些创业板上市公司都没有想到“幸福来得如此之快”。有观点认为,超募资金给创业板提供了“温床”,因为钱来得太容易,企业高管一年用超募资金吃利息都有上百万收入,谁还愿意费劲去搞研发。
两成公司出现负增长
当初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中,很多都是包装上市的,这些公司上市后很快就出现了业绩变脸现象。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105家有可比数据的创业板公司中,23 家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占比高达21.9%。创业板上半年营业总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为27%,沪市为42.13%,深市主板为45.21%,中小板为 36.02%;净利润增长率,还是创业板垫底,仅为25.56%,远逊于深市主板股票的81.44%。
而从已发布的部分三季报来看,公司业绩出现下滑的公司有趋减的迹象,不过相比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依然还不是很理想。截至10月23日,在已公布三季度业绩的23家创业板公司中,有3家营业总收入同比有所下降,分别是中元华电、北陆药业和国腾电子,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减小的是中元华电,同比下降14.35%。
点评: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就是假成长的典型。业绩不佳就已经戳穿了当年过度包装的谎言。对于投资者来说,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要尽量回避业绩不理想的股票,当然那些有持续业绩支撑、成长性好的公司依然值得持有。
“只听打雷不见下雨”
从业绩变脸可以看出创业板中潜伏着一些“伪成长”的上市公司,因此“退市制度何时出台”成为创业板周年时市场关注和讨论的一大焦点。其实一年来,监管层、经济学家关于创业板退市的讨论不在少数,但是光听打雷不见下雨,至今相关制度何时出台也没有下文。
记者了解到,在海外创业板市场,公司退市是一种十分普遍和正常的市场现象,且退市率明显高于主板市场。如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有8%的公司退市。然而中国的创业板推出已满一年,但退市制度却还只停留在空谈的层面。
据报道,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在公开场合表示,创业板退市制度很难在年内推出,且没有推出的具体时间表。因为“推出退市制度非常复杂,涉及到交易规则、退市标准等很多具体问题”。不过在民间,已经有不少排行榜选出了“创业板第一批退市公司会是谁”,看来投资者心中都有一杆秤。
点评: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势在必行,且实行以后利大于弊。创业板只有实现有进有出,让业绩下滑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退出,让新鲜血液进来,才能保持市场的活力。并且增加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抑制创业板的投机炒作之风。(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