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到底是不是遗传病
确实,糖尿病是具有遗传倾向,大夫问家族史,也是想了解家里是否有类似的患者,比如有些糖尿病,如MODY可能会有三代遗传。但是对于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我们所说的遗传,确切的说是指遗传倾向,而不是真正的遗传病。是否患糖尿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环境因素,包括饮食、生活、精神等等。2型糖尿病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和环境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即使父母有糖尿病,后代如果有好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不会得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已被很多实践证实,有研究发现大约39%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种族糖尿病的发病率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美国的华人的糖尿病的发病率较白人高,这也说明中国人或者说华人更易患糖尿病。另外有研究,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美国印第安人、Pima印第安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是白种人的2-6倍。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的终生患病风险比年龄和体重相匹配且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高5-10倍。然而,即使在糖尿病遗传风险增加的人群中,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仍起主要作用。例如,在墨西哥Pima印第安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不到美国Pima印第安人的1/5。
糖尿病只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一种慢性疾病,即使有糖尿病家族史,并不等于你一定会得糖尿病,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可以避免发展为糖尿病的。因此具有糖尿病家族史朋友,可能从年轻的时候就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等到诊断糖尿病后再来注意,我觉得就有点晚了。
二、如何才不会把糖尿病遗传到下一代
择偶与婚配预防下一代的遗传病,始于这一代的择偶与婚配。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如果爸爸妈妈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在七分之一和十三分之一之间;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就提高到二分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之间不建议相互婚配。
生育与保健受孕,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患糖尿病的妇女,由于血糖不稳定,容易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巨大儿和低体重儿,母亲也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妊娠高血压等。
患有糖尿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一般选择胰岛素作为治疗的主要方法,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吃“好”,即科学地控制饮食。
糖尿病育龄妇女要把血糖控制和稳定,才能使月经恢复正常。受孕后,同样要稳定血糖正常,才能确保母婴健康,顺利分娩。
三、糖尿病遗传概率是多少
很多学者认为,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资料显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无糖尿病家族史的发病率高得多,前者约为后者的3~40倍,特别是父亲与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的话,则子女发生糖尿病的概率会显著升高。
数据统计,II型糖尿病的遗传概率情况为:1,当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的,则孩子生下来的发病率为40%;2,当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的,则孩子的发病率为60%;3,当同卵双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个患有糖尿病,则另外一个孩子的发病率高达90%。但需要注意的是,你遗传给宝宝的,不是直接将糖尿病本身遗传给宝宝,而是将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遗传给了他,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糖尿病易感性”,但是糖尿病是通过什么基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遗传的?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如果宝宝遗传了你的糖尿病,你也千万不要懊恼自己没有给宝宝一个好基因,因为,其实多数糖尿病家族都有个被称之为“节俭基因”的长寿基因,就是让人能少吃东西,但又饿不坏,你不需要进食太多的食物也能精力充沛的生活。有时富足的生活则更有可能诱发糖尿病,因为你并没有少吃多动,食物充足且丰富,身体慢慢发福,没有使你过上更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反而患上了糖尿病。
四、糖尿病的患者能打乙肝疫苗么
可以打的!不仅可以打,而且还非常有必要打乙肝疫苗;我们都知道,乙肝病毒是通过体液来进行传播的,而糖友因为常常需要检测手指血糖来检测血糖,及时注射胰岛素,这些操作都会造成体表伤口,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美国有一份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因检测血糖的不规范操作造成的乙肝较大规模感染就有至少15次,所有可能接触到血液的物品,如试纸、采血针、血糖仪、胰岛素笔等等,都可能成为血液传播病毒的“携带者”,所有不仅除了要接种乙肝病毒,学会规范的血糖检测也是预防感染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明确要求,年龄在19~59的糖尿病患者,如未接种疫苗,则应该接种;年龄在≥60岁的糖尿病患者,如未接种乙肝疫苗,则可考虑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