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哪些
1、咽鼓管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后,鼻咽部分泌物可因擤鼻,吞咽及呕吐等进入鼓室,也是造成中耳炎最多见的途径。小儿发病率高的原因。
易患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和肺炎等,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发炎。
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相对短而直,比较水平,分泌物易于经此管道进入鼓室。
小儿多仰卧吮乳,特别是人工喂乳时,呕吐物和多余的乳汁甚易流入鼓室。
小儿多患增殖体肥大和管周淋巴结炎,易阻塞咽鼓管口,妨碍引流而致发炎。
小儿处于萌牙期,经常食欲不振,局部肿胀,局部肿胀,抵抗力减弱,易于感染其他疾病。
先天性唇裂,腭裂致腭咽功能不良,易引起咽鼓管感染,而鼓室内粘膜下胚性组织多,抗感染力弱,增殖体,鼻息肉等手术,由于出血和填塞物过久,亦易引起鼓室感染。
2、外耳道感染比较少见,如战时火器震伤,挖耳损伤,拳击和跳水引起鼓膜破裂后感染,严重的外耳道炎,久之鼓膜糜烂溃破亦可引起鼓室感染。
二、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
初期症状:在化脓性中耳炎初期,患者有显着的耳部跳痛、发热、耳闷感觉。疼痛感可放射至颈部。由于咽鼓管粘膜肿胀而管腔封闭,故有耳闷感觉,但听力没有明显下降。作耳道检查时,可见耳鼓膜正常光泽消失,鼓膜和锤骨柄的周边有贲张的血管,锤骨柄和锤骨短突仍可辨认。
化脓期症状:常在患者受感染后12--24小时,中耳腔开始有脓液形成。此时耳内疼痛剧增,并有发烧畏寒症状;儿童患者会发高烧,出现呕吐、抽搐、腹泻和脑膜刺激等重症,听力明显下降,伴有耳鸣;内耳检查可见耳鼓膜全部呈红色,变厚而且向外膨出,正常辨认标志已无法分辨;乳突部压痛明显,儿童患者乳突部有肿胀,音叉检查呈传导性耳聋症状。
穿孔期症状:由于受到中耳腔内不断增多脓液的压迫和病菌侵害,耳鼓膜会发生局部坏死和穿孔,脓液从穿孔处外溢,中耳腔内压骤减;若脓液引流顺畅,患者会感到耳痛顿时缓解,退烧,听力好转;耳内检查可见穿孔的耳鼓膜,穿孔是大小不同的,较小的穿孔因脓液溢出而可见搏动性反光,溢出的脓液起初黏稠还带有血丝,逐渐变为全脓液。
三、化脓中耳炎用什么药
化脓性中耳炎本病很常见,以耳痛(急性中耳炎)、耳道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临床特点。
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全身治疗时应控制感染,可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对常见致病菌敏感,治疗费用低廉,为首选用药;其它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等也有很好疗效。鼻腔、鼻咽部应用减充血剂如1%*,有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在鼓膜穿孔前用2%酚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应用抗生素滴耳液如0。3%氧氟沙星、0。25%~1%氯霉素液滴耳治疗,炎症消退后穿孔多能自行愈合。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药物治疗。
临床上宜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变,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炎症明显者,用抗生素药液滴耳;粘膜炎症已基本消退,中耳潮湿者,可用酒精或甘油制剂滴耳,如3%硼酸酒精、3%硼酸甘油等;粉剂如硼酸粉、水杨酸粉等,仅可用于鼓膜大穿孔且分泌物很少者。
四、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保健
1、化脓性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
可以将30克香油用锅勺盛之置火中烧沸,立即将苦参放入待焦黄可捞出,再将冰片放入搅拌,每天滴耳3次,可以治疗风火湿热而诱发的化脓性中耳炎。
可以用单指扣拳,点按耳肝,胆,上身淋巴,下身淋巴各反射区30次,可以有助于改善化脓性中耳炎症状。
2、化脓性中耳炎饮食注意
应注意饮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等绿色植物,一方面有效降火,另一方面及时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增强人体体质,抵抗脓性物质扩散,从而遏制化脓性中耳炎进一步恶化。
少吃坚硬难咬的食物,如花生仁、西瓜子、开心果、硬油饼等。这些食物难以咀嚼,会加重中耳炎疼痛,影响化脓性中耳炎恢复,尽量吃一些易消化的软体食物,一方面有助于消化,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康复。
3、化脓性中耳炎的睡姿
在睡姿的选择上,您可以选择仰卧或者是侧身的睡姿其实都是可以的,主要坚持一个原则就好,那就是避免自己患炎症的那一侧的耳朵与床接触,从而受到压迫,这样是不利于自己的中耳炎的治疗与恢复的,所以避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