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天三次大便正常吗
不少人认为每天都要排便,才能说明肠道蠕动正常,自己是健康的。其实这是个错误认知。每天排便一次是一个平均数,也就是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人每天会产生一坨热腾腾的大便。但这并不等同于大于或小于1次/天就不正常、不健康。
胃肠病学专家认为,如果粪便不是太松软或是太坚硬,人们从每天排便3次到每周3次都属于正常范围。也就是说,排便有规律并不意味着每天都应该排便,而是自始至终保持稳定一致的习惯。只有在排便频率发生突然变化时,才应引起注意。
当然有的人一天会排便3-4次,如果没有腹痛及大便性状的异常,也可视为正常现象。每天1次的排便足以排除肠道废物,没有必要人为地使排便增加至3-4次。因为对于没有养成每天3-4次的排便习惯者,机体没有生理性的排便条件反射,以致常无便意,排便成为负担,便秘可能日益加重。
二、人体的最佳排便时间
吃进体内的东西一般在12小时之后才排出。科学的讲,早上和吃完东西之后排便最适宜。
一天最合适的大便时间应该是清晨,刚起床因为经过一夜的消化,食物残渣已经产生,所形成的粪便已贮存在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约300克左右)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进而进行排便。如果早上没排出,就会产生毒素,而且时间拖越久,产生的毒素越多。
晚上睡觉前最好也排一次便,因为宿便积聚在体内对身体很不好的,口臭,月经不调,提前衰老,肠胃不好等等。人在睡眠前排便,一定要慢慢用力,太用力会引起精索静脉曲张,疝气等,清空体内的脏物,对身体是很好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形成习惯,有了稳定的生物钟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三、影响排便的因素
1、哪些因素能影响排便反射:
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进入直肠的粪便量过少,对直肠壁产生的压力小,致使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不产生冲动,因而亦无排便反射产生。这种情况多见于进食过少及进食过于精细者。
(2) 直肠对肠腔内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不能产生冲动。这种情况见于长期不及时排便、经常灌肠或滥用泻剂者。
(3) 神经或脊髓受损,如多发性神经根炎、截瘫等病,使传导冲动的神经受损,不能产生排便反射。
2、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首先是影响便意产生的因素,另外是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前者已在“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一题中作了介绍,不再赘述,有关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大脑皮层对便意的抑制,如工作紧张、外出旅行、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及过度劳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肠的局部病变如痔疮、肛裂会引起大便疼痛,从而使大便受到大脑的抑制。
(2) 排便无力,如老年人、久病体虚者,由于膈肌、腹肌、肠平滑肌均收缩无力,缺乏推动粪便的力量。
3、正常人的排便有何差异:
正常人的排便差异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一次(只要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均属正常),但大多数人(约占60%以上)为每天排便一次。
中医对正常人排便次数亦有论述:“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四、排便注意事项有什么
为保证大便畅通无阻,需大量饮水,早晨起床后喝一大杯温白开,一方面有利于清洗肠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肠道的蠕动,从而容易产生便意。
大便时切忌用力,因大便处于直肠时,会立即产生便意而自然排出,根本无需用力。当直肠无大便时,用力则完全无济于事,纯属浪费表情和作无用功,而且用力将使肛门急剧收缩而增加其血流量,长此以往则易致痔疮。
肉类及辛辣食物则不利于排泄,要多吃韭菜、苹果、香蕉等绿色食物可以帮助排便。
排便按照中医的说法是早上5-7点之间是最好的,那时候是大肠经当盛的时候。
大便(粪便)是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部分。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从肛门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千万不可憋便。若经常抑制便意,会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其敏感性,对排粪感失灵,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就会形成便秘。
排便是可以随意志而延滞的,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起床后或饭后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环境不允许,就不应当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否则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产生大便失禁。
排便是小事,也是大事,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其重要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