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锻炼五脏六腑的5个保健运动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下面,来学学能够锻炼五脏六腑的运动方法:
1、健脾法: 立正姿势,两臂同时向一个方向摇摆,手摆向左侧头,头亦转向左侧,意念从胸至左足,手摆向右侧头亦向右,意念从胸至右主反复做三十次。
2、健肺法: 立正之时,双手掌心向后,俯身探足3次,再双手掌心向前,俯身探足3次,反复做十次。
3、健肾法: 立正两手握拳,紧低左右腰部,身体向两侧摇摆30次,再以双臂伸直下垂,右手盖于左手上,身体向两侧摇摆三十次。
4、健肝法: 站立两手置于身体两侧交替下按,意念到达掌心及手指尖,各做30次,然后,双手置胸前手心向里,意随手走重复做三次,再以双手向身体两侧平推,意念想把身体浊气通过手推出体外。
5、健心法: 站立,左手轻握右手背部,置于胸前,沿胸部移动向右移至左臂贴胸,向右移时左臂贴胸,左右臂贴胸,各做十次,然后双臂交替前伸与后甩,各做十次。
二、中医五脏六腑调养法
(一)心脏调养法
中医的心包括了心脏与大脑,认为心主神明与血脉,并统帅五脏六腑。
1、时间疗法:当农历的四五月份或春秋冬三季每日9—11时,面南端坐,叩齿9遍,漱液3次而咽。宁思静养,想象红色的气从口而入胸中,随深呼吸吞气3次,然后休息2次,每次7遍。可疏通心脏淤气,补养心气。
2、“呵”字诀养心法:调心用“呵”字。手臂从两侧自然抬起向上,再降至体前、翻掌使手心赂下,徐徐降至肚脐部位,手捂在该部位。然后做深吸气,呼气时发气声念“呵”字,想像体内浊气随呼气排出。连续三次后做一次调息,每次7遍。
3、食物调养:心脏病人宜食小麦、大麦、杏、蜂蜜、椰子、鸡、黑豆、芝麻、莲子、红花、豌豆、黑木 耳等食物。阴历四月少吃大蒜,五月少食韭菜。此外,勿食咸。
(二)肝脏调养法
中医认为肝主管血液储藏,主气血向外疏泄。肝功能失调可引起气滞血郁、情志抑郁、胸胁胀痛、急躁易怒、血压升高。
1、时间疗法:当春三月或每日早3—7时,面东端坐,叩齿9遍,漱液3次而咽。想像绿色之气从口而入胸胁部,随深呼吸三次而三吞之,然后休息2次,每次7遍。可疏通肝脏淤气,补养肝气。
2、“嘘”字诀养肝法:调肝用“嘘”字。两眼内视肝区,先深吸气到腹中,然后开始呼气,口中读“嘘”字,发气声,气呼尽后,自然放松吸气,吸满稍事休息,再呼气吐“嘘”字,共呼吸三次。连续三次后做一次调 息,为一遍,每次7遍。
3、食物调养:肝脏病人宜食胡麻子、豆类、绿豆、小麦、柿子、鲤鱼、蛙、鲫鱼、红小豆等食物。少食辣味,二三月少吃葱、蒜及动物的肺。
(三)脾脏调养法
中医认为脾主营养与水湿的运化,主管血行于脉中不溢出脉外,并支撑思考功能。
1、时间疗法:可在长夏或每季的后十八日正坐面向西南,深呼吸三次后停息一次,敲耳后7次。想像黄色之气从口而入胁腹部,随深呼吸三次而三吞之,然后休息2次,每次7遍。
2、“呼”字诀养脾法:养脾用“呼”字。两手置于下丹田处,做深吸气,稍后呼气,同时读“呼”字,发气声。连续三次后做一次调息,为一遍,每次7遍。
3、食物调养法:脾病宜吃米、枣、葵花子,槟榔、狗肉,少食酸味。阴历六月不吃辛竦的东西。
(四)肾脏调养法
中医的肾包括了现代所讲的肾脏和生殖系统。认为肾主泌尿与生殖,主持人体的生长与发育。肾功能失调可引起衰老、阳痿、不孕症、腰膝酸软等病症。
1、时间疗法:常在冬三月或每日21时—凌晨1时面北平坐,敲耳后7次,吞口中津液3次。然后想像紫色之气从口而入,吞咽三次,再静守下丹田三分钟,共做7遍。
2、“吹”字诀养肾法:养肾用“吹”字。足趾抓地如抓泥之形,两臂于腹前自然抱成球形。然后做深吸气,稍停后开始呼气并读“吹”字,发气声。连续3次后做一次调息为一遍,每次7遍。
3、食物调养法:肾病宜吃大豆黄卷(黑大豆发芽晒干而成)、腰花、虾、甲鱼、红豆、黑豆、黑芝麻、山药、核桃等食物。少食甜味。十月不食辣椒,十一月、十二月不吃动物脾脏。
(五)肺脏调养法
中医理论认为,肺除了有呼吸功能外,还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运行,主管气机的宣发和肃降。
1、时间疗法:当秋季三个月面西平坐,敲耳后7次,舌抵上腭,叩齿36次,待津液满口时,嗽而咽下,共咽三口。然后闭目收心,想像白色的气从口入肺中,随深呼吸3次而入,然后休息2次,此为一遍,共做7遍。
2、“哂”字诀养肾法:养肺用“哂”字。呼吸,吸时深长,呼时轻匀,吸满稍事休息再呼;呼气时口吐“哂”字,用气声,且要提肛缩肾,想像体内浊气随呼气排出。连续三次后做一次调息,每次7遍。
3、食物调养法:肺病宜食梗米、桃、南瓜、葡萄、胡桃、百合、冬瓜、豆腐。禁食苦味食物。八九月勿多食生姜,少吃动物肝心等食物。
三、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肝病与他脏的关系
1、肝木乘脾。证见胁痛、脘腹痛、呕吐、泄泻等。
2、木火刑金。证见咳血、咯血、胸痛、易怒、潮热等。
3、肝不藏血致心血虚。证见心悸、心慌、易惊、头晕、失眠等。
4、木盛火(炽肝木过盛致心火炽盛)。证见出血、易怒、头痛剧烈或发狂等。
5、肝虚及(肾肝肾阴虚)。证见头晕目干、腰膝痠软、咽干喉痛、盗汗、男子梦遗、女子月经不调等。
(二)心病与他脏的关系
1、火旺烁金。证见心烦、口舌生疮、咳嗽、痰血等。
2、血不养肝。证见心悸、失眠、目视欠明、头晕、头痛、肢麻、筋掣痛等。
3、火不生土。证见畏寒肢冷、心悸、心慌、气怯声低、纳减、怠倦、便溏、浮肿、溺短少等。
4、心肾不交。证见失眠、盗汗、遗精、夜多小便等。
5、引动相火下损肾阴。证见虚烦不寐、潮热盗汗、腰痠痛、梦遗等。
(三)脾病与他脏的关系
1、脾虚肺弱。证见气怯声低、动则气短、善太息、困倦、纳减等。肺易受邪,可使肺病日久不愈,咳喘无力,痰多稀白。
2、土壅木郁。证见胀滞不适、纳呆、头晕、易怒、肿满等。
3、脾虚肝横。证见食少、脘腹痛、吞酸、吐酸、易怒、多恶梦、女子月经不调等。
4、心脾两虚。证见神疲怠倦、头晕、心悸、失眠、健忘、四肢乏力、纳减、便溏等。
5、脾虚不能制水,肾水上泛。证见水肿、畏寒、肢冷、腰腹冷痛、便溏、尿少等。
(四)肺病与他脏的关系
1、逆传心包。是卫分病仍在,未传气分,已见神昏谵语的证候。
2、肺虚及脾引致痰水凌心。证见气喘、气短,甚至不得卧、心悸、心慌、痰多、咳嗽。这样的病人易受外邪,甚则发热、气喘、心悸。
3、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可致肾水泛滥,而成水肿之证。
4、肺虚及肾。证见潮热、盗汗、气短而喘,或咳咯痰血、腰痠腿软、梦遗失精、月经失调等。
5、肺虚不能平木。证见咳嗽气短、吐血、衄血、胸胁刺痛、易怒、失眠,月经不调等。
(五)肾病与他脏的关系
1、肾为先天之本。病重、病久必及肾,伤害元阴元阳,性命生死,关系重大,故特分开以示意。
2、肺肾阴虚。证见颧赤唇红、咳嗽咽干、虚烦不眠、潮热盗汗、腰背痠痛、阳兴梦遗、小便短、大便秘结等。
3、肾阴虚,肝阳亢。证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失眠、烦躁易怒、腰痠、头重脚轻等。
四、观五官判断五脏六腑的状态
1、心开窍于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实际上,心气足,不仅能保证舌辨五味,舌头转动灵活、说话流利顺畅也有赖于心神的健旺。通常来说,舌色红润即表示心之气血充足。
心主血脉,舌上血管最为丰富而浅表,因而舌也能灵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状态。心阳不足,则舌胖嫩或紫暗;心阴不足,则舌红绛;心血虚,则舌暗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烂、生疮、疼痛心血淤阻,则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则会出现语言障碍,说不清话。
2、肾开窍于耳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也就是说,肾气足者,就会听力好。在病理方面,若肾精亏虚,则脑髓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肾阴虚的病人还经常会有耳如蝉鸣的现象。
另外,老年人出现的听力减退、耳聋失聪等衰老表现,也与老人肾气较弱关系密切。所以,听力较差的人,可以考虑是不是要补补肾气。
3、肝开窍于目
视力的好坏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营养。中医讲,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动最直接的物质基础,所以,肝血的盛衰会直接影响到视觉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出现如夜盲等问题;若肝经火盛,可见眼红肿痛;肝阴虚,可致眼糊干涩,或也可见眼珠不灵活、斜视等;肝气郁结过久,则能导致口苦目眩。
4、肺开窍于鼻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的门户,所以说,鼻子要想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就必须依赖肺气调和,呼吸畅利。其实,“肺主气”的功能除了会影响呼吸,还有供给鼻子营养、保证鼻子通畅、预防鼻病的作用。
临床上,肺的某些疾病表现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反之,如果鼻出现以上异常变化,即可推断肺脏病变。
5、脾开窍于口
“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脾的外在表现之处,当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时,口唇得养,则唇红润泽;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唇失所养,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
此外,饮食口味及食欲也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口淡无味、唇淡无泽,多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足;口中黏腻,吃东西不香,或嘴里发甜,多为脾胃湿热;若口中泛酸,则为肝脾不和;若唇肿、口疮、糜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不过要提醒的是,尽管五脏与七窍密切相关,但临床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