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自己的一份简历。他说,自己15岁开始立志做学问,有了志向;30岁时对今后做人做事的态度定型了,不改变了,但偶尔思想还有波动,摇摆的情况;到了40岁思想就坚定了,不再摇摆了;50岁思想上了一个大台阶,已经知道“天道”了;经过60年人生磨练,对于各种人的恭维、批评,都能做到听进去后心情保持平静;70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想法自由的去做,但是在不违反规矩的前提下。
孔子在这里对自己一生的简历叙述中,(顺便提一下,为什么孔子没有提到80岁该怎么样呢?因为孔子就活了72年)孔子对自己人生每个重要阶段都在体会、在总结。对于孔子上述的话,社会上有些人会有误读,如“三十而立”,很多长辈对如今80年代初的人总这样的训诫,“你都快30了还没有立呀。。。。”之类。他们意思大概是说30岁了你就要事业上有了小成就,最起码进入稳步发展期了。殊不知,孔子提到的是30岁心性定了,但仍会有摇摆,或是不自信,或是受外界干扰、诱惑。这些都是人生历练的必经阶段,完全是正常的。是到40岁才不摇摆,正式坚定了心性,摆正了位置。
就拿现在80年代初的人,30岁想“立”,没有大机遇,没有大背景,很难。但是完全可以确定个今后10年重点发展的方向。比如想在营销管理上发展、或是科研、或是人事行政等等,可以确定大类而不局限于具体行业,这就是必须的。只有30岁“立”住了这个方向,你才要在这之后多学习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人脉,就是孔子一贯提倡的“做学问”了。在30岁-40岁这10年间,你也许会遇到挫折,转行的诱惑等,但如果你前期注意积累行业经验、人脉,关键时刻就会给你重要的助力。试想,“10年磨一剑”,40岁时,有前期正确的人生发展轨迹,此时怎能还 “迷惑”呢!40岁或更早些时候事业的腾飞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而往往很多人不了解这样的情况,嘴上挂着一些“名句”,意思却是一知半解、张冠李戴,误人误己。30岁没“立”住,心慌了,亲朋一指责,或者一比较同龄中的优秀者,就更不自信了。孔子说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话,可见自信对人生的重要程度,人没有了自信,待人接物更没了分寸,就会像无头苍蝇乱撞一起,更不要说有计划的制定深入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了。那就可怕了,恐怕要40、50岁才能“立”喽。至于60岁一退休就真正“不惑”了。
人不是到了哪个年龄阶段就天性使然自觉做该做的事了,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很多人自我解脱的说辞。平时不参悟,像孔子15岁就立志于学,用了15年才而立。如果你30岁才立志于学,怕不要40多才而立嘛。都市的浮躁容易让人迷失本性,或爆发走向极端或沉沦,最好是能每天固定时间看些修心性的书,只要是好书,哪怕是每天一篇,掩卷沉思,体会个中滋味,参悟一下,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