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古人是如何选拔人才的_兼职服务_司机代驾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会落后。猎头公司跟其他服务类公司的一样,要为客户提供持续优质的服务,就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改善流程、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需要培训。周末公司内部进行了一次古代选拔人才的培训,颇有收益。

古人重视人才不亚于当今,比如: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占有优势,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如齐桓公重用管仲、秦孝公重用商鞅等。秦末:楚汉相争,刘邦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由弱变强,最终打败项羽。三国:曹操重视用人,三次发布惟才是举的“求贤令”,蜀汉诸葛亮也十分重视人才。

唐朝: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李绩等,重用谏臣魏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实行自荐官制度,任用名相狄仁杰、姚崇等,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姚崇、宋?、张九龄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古代人才思想

综合来说,古代人才思想分三个阶段,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为汉唐时期,第三是宋、元、明、清时期。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开始兴起的社会变革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开始确立的时期。面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发展,诸子百家,学派林立,纷纷向统治者陈述自己的观点,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最解放,学术空气最自由,创见最多的时期,推动了人才问题的研究和人才思想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为:

(1)首先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才难”的思想,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

(2)实现目标必须“重才能,举贤人。”

(3)在人才选拔和用人上,强调领导者的作用。他说,作为领导者——国君和执政者,首先要身正、贤明、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4)重视人才的修养。他认为“仁”是人才所具有的高贵人格和理想境界,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口号,主张人才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汉唐时期,随着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非常注意选拔、造就适应其需要的大批专门人才,因而,使人才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其中,以王充刘邵等人对人才问题的研究最为突出,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明显超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其代表人物,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三国时期刘邵。王充在其《论衡》中,较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人才问题。他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时势造英雄的思想,认为人才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必须经过实践的磨练。

宋元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趋向保守,大批人才受到压抑,但其人才思想仍有许多闪光之处。其代表人物为王安石、司马光等,王安石著《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才论》、《兴贤》、《知人)等文章。他不仅深刻认识到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强调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认为天资再好,若缺乏后天教育,也难以成才。在人才的选拔上,王安石主张用推荐和考察相结合的办法来选拔人才,取消官僚子弟的特权。在人才的使用上,他强调要唯才是宜,用人所长而避其短,不求全责备。更重要的是,使用人才,应让其做其所擅长的专门工作,而不能什么工作都做,甚至做其所不能。

古代人才选拔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察举制: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征辟: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

九品中正制: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

科举制:科举制度植根于我国的具体土壤,即有赖于我国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在人口、发展水平与文化认同上的巨大优势和封建生产力方式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的历史现状。它的存在既依赖于专制王朝,又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的历史。

古代测评人才方法

分类比较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并分别列举出不同类型的显著特征,通过特征的匹配进行区别,以达到对人才的鉴别和任用。

民意调研法:将群众的观点和意见作为人才评价的一个方面。

绩效考评法:绩效考评,在古代又称考绩、考课、考成,顾名思义就是以“业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强调深入、全面地观察被观察者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内容。包括观言、观眸、观行、观志、观过、观亲。

实践鉴别法:在实践中通过人的实际表现,来鉴别人才。

实验试探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情景模拟,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观察受测者的反应,进而做出评价。

三国时期魏国人刘劭,有一本《鉴人资源》,说人有八种才干:“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才;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才;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才;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才;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才;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才;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才;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才。”

这八种才干分别为:

聪明而能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悟性

思考而能够在旧基础上更新、创新;——优化创新

智慧而能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智力,综合分析

善于沟通而能说服别人;——沟通能力

反应敏捷而能避免失误;——效率

坚于防守而能抵御对手;——组织能力、毅力

主动出击而能获得胜利;——进取心、事业心

能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批驳对手而赢得胜利。——逻辑、表达

中国古代人才科举制选拔的思考

对一个社会、一个企业来说,最最主要的是人、只有以人为中心,发挥人的群体合力,才能兴旺发达。所以,人际关系的协调、群体的和谐、德性的修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此,儒家提出了“有教无类”和“举贤才”的思想。

科举考试不论出身贵贱,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一种绝对公正的人才选拔形式是不存在的,科举考试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惟才是举、用人透明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当今企业界在人才选拔时仍然值得借鉴。

99
68
0
48

相关资讯

  1. 1、兰蔻菁纯粉饼如何使用?807
  2. 2、金华市住房公积金偿还房贷提取流程5055
  3. 3、太原芮城地铁站是几号线2250
  4. 4、东莞地铁2号线哪个站离东莞东火车站最近1416
  5. 5、杭州公租房补贴申请入口4758
  6. 6、岭南印象园公众号怎么用4366
  7. 7、上海洋泾中学对口地段3556
  8. 8、南京阅江楼风景区公众号有什么功能2551
  9. 9、南宁地铁1号线石埠站首末班车时间2767
  10. 10、青春柳州公众号怎么关注3976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